2023年03月29日

標籤: 腸癌

積極檢查 及早發現癌症1、2號殺手

癌症的出現很難預防,但若能在早期發現癌症,就有機會可以預防癌症變成晚期,增加根治的機會。 以本港「頭號殺手」肺癌為例,我會建議高危人士例如吸煙者,或家中曾經有人患過肺癌甚至其他癌症,這些人士可以考慮早些開始做基本檢查,譬如普通的X光照肺檢查,甚至近年開始應用的低劑量電腦掃描檢查,都可以檢測肺部是否有不尋常的陰影,從而希望萬一已有肺癌的話,可以及早發現和確定,提升治療效果。 不少人擔心,定期照肺會被輻射影響身體。其實X光照肺的輻射量非常低,無需擔心。如果是低劑量電腦掃描,只要檢查過肺部沒有問題的話 […]

腸癌康復期  四方向護理

腸癌治療後的康復期護理十分重要,可分為以下4大重點: 1.飲食 手術前的日常飲食大部分在腸癌康復期間都可食用,均衡飲食最重要。此外要注意兩大營養的吸收: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可來自粥粉麵飯等,而蛋白質的來源可以是瘦肉、蛋白、豆類製品等。 至於是否需要多吃可幫助排便的纖維,就因人而異,有些病人排便比手術前困難,有些則投訴有持續的肚瀉,所以需要看個別情況才決定應該多吃幫助排便的食物,還是相反地要避免這類飲食。康復期間肚瀉的主要原因,是切除了一截大腸,大腸變短了,但根據經驗,大腸會逐漸適應新的 […]

手術前誘導治療  有助保留肛門

腸癌分四期,第一至三期治療以手術為主,第四期則主要是藥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藥等,有些個案也會需要配合手術或放射治療。 例如腸癌確診時若在直腸位置,可能會建議先接受「術前誘導治療」,即在手術前進行化療及放射治療,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和存活率,並能增加患者保留肛門的機會,免除將來需要在腹部設置人工造口,導致要隨身攜帶糞袋的不方便及心理影響。 若腸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結,「術後化療」便可能成為必要的一環,以減少復發的機會和提高存活率。 至於一些已擴散到肝臟的腸癌患者,化療和標靶治療亦有助於縮細腫瘤體積,若 […]

留意腸癌早期警號 有你著數

從事平面設計的Daniel接近「登六」,數月前的一天,他忽然一連多天感到非常疲倦。不但在家工作時易疲倦,連走路上斜路也很快氣促,太太說他「面青唇白」,這些都是以前未試過的。他擔心是心血管問題,於是趕緊找醫生檢查,終於驗出是因貧血導致他無力、易倦、氣喘和氣促。 可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出現貧血呢?追查之下終於找到根源,原來是因為他右邊的大腸有一個惡性腫瘤,且持續流血!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但早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很難在早期發現。「例如,大腸腫瘤常會引致出血,但如果腫瘤位置距離肛門較遠,會與糞便 […]

本地科研腸胃癌新藥成功

近年,免疫治療被視為未來治癌的曙光。免疫治療透過激活病人的免疫系統,令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認出腫瘤細胞後再消滅它們。然而,某些癌症,例如晚期結直腸癌,雖然是本港第二大癌症,但其免疫治療有效率低,爭取更多患者的獲益仍是晚期結直腸癌治療的一大挑戰。 內科腫瘤科專科梁澄宇醫生表示,「腸癌和胃癌的基因突變比較多,我們稱為『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有這類基因病變的腫瘤則稱為『高度微衛星不穩定』。凡屬於這類腫瘤,都會被 一種叫PDL1的訊號所擾亂,促 […]

7大主因變肺癌高危人士

早前,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布最新癌症數字,2019年本港癌症個案再創新高,有逾35,000萬宗,按年增加3.1%。當中最矚目的是,肺癌取代腸癌,「重奪」頭號癌症位置,確診人數比2018年上升了6.2%,而引致死亡的個案數字亦居頭位。 直至目前,吸煙仍是「頭號癌症的頭號成因」:大約90%的男性肺癌患者,都是吸煙者。而衞生署資料顯示,有10%吸煙人士最終會患上肺癌;吸煙人士患肺癌的風險是非吸煙人士的20倍! 除了吸煙這個頭號成因,肺癌其他的風險因素也不可忽視,大家可看看以下風險因素你「中」了 […]

咪睇小第2號癌症殺手 一招預防腸癌

腸癌(包括結腸和直腸)過去數年都是本港頭號癌症,每年新症超過5,000宗,直至最近公布的數字才被肺癌取代頭號位置。 做電召客貨車生意的Steven,現年50多歲,工作忙碌,也多飲食應酬,而他自己特別愛吃煎炸肉食,疫情前每年不分季節都會打邊爐,也喜歡各式燒烤,對醃肉等更從不戒口。加上他還飲酒、吸煙,又喜歡賭波睇波,睡眠長期不足,缺乏運動……身型肥胖當然是意料中事了。 父母、太太都曾勸他減肥以及「食少啲,多運動」。由於他幾乎每天都飲酒吃肉,有時傷風感冒看醫生,醫生也會替他量血壓,並提醒他注意腸癌,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