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

標籤: 腫瘤

肝癌1 早中晚期新療法

香港肝癌近年的走勢,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過去10年肝癌新症確診的數字都維持在1,700至1,800宗左右,沒有大幅上落。 一旦確診肝癌,如果仍在早期,一般都會以外科手術處理,外科醫生會將腫瘤切除,當然首先要看看腫瘤size有多大,然後決定切除肝臟的範圍有多大。如果發覺要切除的範圍太大,手術後肝臟餘下的功能不理想,病人便可能不適合做切除手術,比較新的選擇包括採用「消融治療」技術將腫瘤清除,有機會可以保留大部份比較正常的肝臟組織。 這種「消融治療」,其實是將導管放進肝臟腫瘤的位 […]

晚期甲狀腺癌有藥冇錢醫? 冀納入安全網 關顧病者需要

黎先生59歲,於2005年確診甲狀腺癌。初期並無病徵,直至家人發現他頸部腫脹才諮詢專科醫生。及後醫生建議以手術切除腫塊,同時抽取組織作進一步檢驗,結果確診甲狀腺癌。黎先生先後進行六次甲狀腺癌切除手術,並配合放射性碘作輔助治療,期間情況穩定。直至2020年,黎先生出現氣促以及痰多的情況,經醫生診斷後發現癌細胞已擴散至肺部。及後,醫生處方甲狀腺癌標靶藥物作治療,但因憂慮藥費昂貴,黎先生延至2023年3月才開始使用該藥物。現時氣促以及痰多的情況已有明顯改善。而因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輕微,黎先生現時可維持 […]

腸癌康復護理 飲食運動有竅門

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視乎腫瘤位置和期數,大腸癌可採用不同療法,但無論哪種治療方法,治療後的康復期護理都相當重要。 第一至三期大腸癌治療以手術為主,第四期則主要是藥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藥等,有些個案也會需要配合手術或放射治療。例如大腸癌確診時若在直腸位置,可能會建議先接受電療、化療,才進行手術。若是在直腸以外的結腸範圍,一般需要先進行手術,再接受術後的電療、化療作為輔助治療。 至於大腸癌治療後的康復期護理,可分為4大重點,首先是飲食和運動: 飲食——初期肚瀉需適應 手術前的日常飲食大部分在腸癌 […]

標靶藥控制胃癌效果好 約10%病人合用

早期的胃癌,一般盡可能以外科手術根治,但是否需要全胃切除就要視乎腫瘤的位置,例如若腫瘤比較接近胃出口的位置,可能做一個局部切除手術已經足夠,但若腫瘤的位置是接近胃部入口,即較接近食道,一般就可能需要全胃切除,然後將小腸連接上食道口,重建消化系統。具體的手術方法,會由腫瘤科醫生及腸胃肝科或外科醫生根據每位病人的詳細情況來制訂。 至於手術後的化療,很多時第二、三期的病人,醫生會建議手術後再接受半年左右的化療,以減低復發的風險;但若確診時已是第四期,除了化療外,可能會建議病人接受基因檢測,看是否適合接 […]

胃癌唔止關飲食事 仲有更重要成因

在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胃癌新症數字排行第六,該年有約1,300人患上胃癌;而死亡率在香港同樣是排第六,接近600人因胃癌過身,是值得留意的一種病。 胃癌的成因,相信主要和亞洲人的飲食習慣有一定關係。因為只要看看胃癌的風險因素,最主要是吸煙,亞洲人的吸煙比率相對於西方國家仍屬於較高,另外亦普遍吃較多醃製食物,這在中國大陸、日本都相當普遍,而胃癌的發病率也相對較高。 香港人飲食西化的情況已持續了很多年,多肉少菜,未見太大改變,相信也是胃癌持續較多的其中一個原因。 胃癌在初期時 […]

胃腸道基質瘤 早發現可以手術清除

大家可能都知道消化系統有時會出現胃癌、腸癌,但其實還有一些較不被注意的腫瘤,例如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它是一種在腸壁內的其中一種腫瘤,可以發生在消化道任何一個位置,最常見是胃部,其次是小腸。 GIST和一般常見的消化道癌症不同的地方在於,一般消化道癌症通常在黏膜長出,而GIST則是在肌肉層長出。成因是肌肉層裡面的「卡氏細胞」(主要作用是控制消化道有正常的蠕動)出現基因突變,引致不正常的增生,觸發這種基質瘤出現。 GIST最常引 […]

早期乳癌 根治機會高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2020年比2019年的確診宗數又多了數百宗。 現時對於乳癌,一般建議45歲以上女士,可每年或每兩年做一次超聲波或乳房造影檢查。當然除此之外,亦建議女性每個月自我檢查乳房,留意會否摸到有硬塊,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自我檢查比較簡單,可以自己每個月做一次,而超聲波或乳房造影檢查就一至兩年做一次,這樣對於能夠及早發現乳癌會有極大幫助。 乳癌早發現或遲發現,分別在哪裡呢?其實治療效果可以有很大分別。如果早發現的話,可能腫瘤仍在生長的初期,轉移或擴散的機會比較低,所以能夠根治的 […]

皮膚癌 不能一概而論

著名作家倪匡先生曾經公開過自己的病情,慨嘆自己晚年一直被各種疾病折騰,所以他在84歲時曾為自己取了一個外號「84 匕翁」,「匕」即「死」字去了一大半,「匕翁」即自嘲為死了大半的老翁!他剩下的那小半生命在其後3年多婉然流逝,原因據說是那大腿上「3個專家說是癌症,4個專家說是濕疹」的皮膚病!儘管報章都說他是死於皮膚癌,但字裏行間其實是看不明到底有沒有確診,而他所說的病徵並非典型皮膚癌徵狀,反而更像非常罕見的皮膚T細胞淋巴癌。 皮膚癌長期位列香港十大癌症之一卻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大家甚至對皮膚癌的真正 […]

積極檢查 及早發現癌症1、2號殺手

癌症的出現很難預防,但若能在早期發現癌症,就有機會可以預防癌症變成晚期,增加根治的機會。 以本港「頭號殺手」肺癌為例,我會建議高危人士例如吸煙者,或家中曾經有人患過肺癌甚至其他癌症,這些人士可以考慮早些開始做基本檢查,譬如普通的X光照肺檢查,甚至近年開始應用的低劑量電腦掃描檢查,都可以檢測肺部是否有不尋常的陰影,從而希望萬一已有肺癌的話,可以及早發現和確定,提升治療效果。 不少人擔心,定期照肺會被輻射影響身體。其實X光照肺的輻射量非常低,無需擔心。如果是低劑量電腦掃描,只要檢查過肺部沒有問題的話 […]

新免疫療法 減肺癌復發機會

肺癌是香港常見癌症及致命癌症的首位,致命率高的原因之一是肺癌的復發率是極高的。根據數據,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即使在完成手術和化療,亦會出現復發,一般會於療程後1至2年內發生,如2期及3期患者復發風險分別為62%及75%,甚至1B期患者也高達45%復發風險,而且復發性腫瘤中大多數會轉移,使病情更難控制。 最近有一項研究顯示,早期肺癌病人在手術後採用免疫治療作輔助治療,可以有效減低肺癌復發的風險,免卻令肺癌病人面對復發時已經是晚期或要面對死亡的風險,亦能提升病人生活質素。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