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

標籤: 胃癌

標靶藥控制胃癌效果好 約10%病人合用

早期的胃癌,一般盡可能以外科手術根治,但是否需要全胃切除就要視乎腫瘤的位置,例如若腫瘤比較接近胃出口的位置,可能做一個局部切除手術已經足夠,但若腫瘤的位置是接近胃部入口,即較接近食道,一般就可能需要全胃切除,然後將小腸連接上食道口,重建消化系統。具體的手術方法,會由腫瘤科醫生及腸胃肝科或外科醫生根據每位病人的詳細情況來制訂。 至於手術後的化療,很多時第二、三期的病人,醫生會建議手術後再接受半年左右的化療,以減低復發的風險;但若確診時已是第四期,除了化療外,可能會建議病人接受基因檢測,看是否適合接 […]

長期胃脹脹 咪以為真係胃脹

都市人常見有胃氣脹,但要注意,一般胃氣脹和胃癌引起的胃脹在主觀感覺上幾乎沒有差別,所以若胃脹持續較長時間譬如一個月左右,應該盡快諮詢醫生接受適當檢查。檢查方法包括: 以內窺鏡直接看看胃裡有沒有潰瘍或腫瘤,有的話即抽取相關組織進行化驗,看看當中是否有腫瘤細胞,萬一真的發現有腫瘤細胞,就要再進一步做影像檢查,看看腫瘤細胞有否轉移至身體其他器官。以期數來說,胃癌若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例如肝、肺等,已經屬於第四期。 檢查胃內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有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胃癌的原兇之一,如果發現胃內有這菌 […]

胃癌唔止關飲食事 仲有更重要成因

在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胃癌新症數字排行第六,該年有約1,300人患上胃癌;而死亡率在香港同樣是排第六,接近600人因胃癌過身,是值得留意的一種病。 胃癌的成因,相信主要和亞洲人的飲食習慣有一定關係。因為只要看看胃癌的風險因素,最主要是吸煙,亞洲人的吸煙比率相對於西方國家仍屬於較高,另外亦普遍吃較多醃製食物,這在中國大陸、日本都相當普遍,而胃癌的發病率也相對較高。 香港人飲食西化的情況已持續了很多年,多肉少菜,未見太大改變,相信也是胃癌持續較多的其中一個原因。 胃癌在初期時 […]

日本 不談吃喝玩樂

上回提到胃癌與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執筆之時又想起一套日本電影《東京鐵塔–我的母親》,小田切讓飾演的孝子和樹木希林飾演患上胃癌的母親,是必然催淚之作! 日本是世界上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其男性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每10萬人)為48.1,全日本每年便有接近14萬人罹患胃癌!當中原因或與基因、環境因素(幽門螺旋菌感染)和飲食習慣(煙、酒、高鹽分、醃製食物等等)有關,若有機會可以再談,但本文暫不作深入討論,反而我想大家留意的是日本胃癌的存活率同時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醫療發達國家如歐美等地方亦 […]

漫畫之神的犧牲

大家都覺得漫畫是「次文化」,所以我老是不好意思跟別人說怪醫秦博士是啟發我立志做醫生的其中一個「人」! 怪醫秦博士是個能醫所有奇難雜症卻收費驚人的無牌醫生,從一開始的角色設定已經顛覆既有體制關於資歷和能力的概念,亦反差生命和金錢的價值!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本身是醫學博士,所以漫畫裡頭的醫療場面特別迫真,其中故事涉及道德、倫理、生死等問題,通過漫畫裏頭無盡想像空間,往往能帶出發人深省的信息! 手塚老師一生發表的作品超過400部,《小飛俠阿童木》、《三眼小子》、《小白獅》、《火之鳥》等等都是家傳戶 […]

上腹痛是胃病 還是膽石絞痛?

上腹部偶爾疼痛,相信大部分人都經歷過,而且可能即時覺得自己是「胃痛」。然而,真的只會是胃痛嗎?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表示,「上腹部」一般指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腹部位置。「當中的器官有很多,例如我們熟悉的胃部、十二指腸,另外部分大腸例如橫結腸以及小腸前端,都可在上腹部找到。左上腹有一個儲存後備血液的器官 —— 脾臟。至於肝臟和膽囊則位於右上腹。而胰臟是在胃部後面更深入的位置,另一個更深入的器官就是腹主動脈。」 都市人生活緊張,大家食無定時,加上不少人都有煙酒等壞習慣,令到上腹部疼痛很快已經令人聯想 […]

消化不良竟是胃癌警號?

幽門螺旋菌感染,是世界上其中一種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統計顯示,世界上一半人口都感染這種細菌,香港過去一份研究亦估計,本港的感染率接近55%,普遍程度相當驚人。而這種感染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成因,也被WHO列為胃癌的第一級致癌物。 不過,感染者當中有接近80%為無症狀患者,卻可能潛藏日後病變的風險。根據病人病徵和情況,我們可以安排相應檢查,排除幽門螺旋菌感染。 美國和英國的很多家庭醫學和腸胃專科的權威臨床指引,都建議55歲或以上人士如有上消化道不適,如消化不良、噯氣、腹脹、噁心等,都應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