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標籤: 糖尿病

健脾胃防糖尿病

根據中醫古籍的理論,男性在32歲左右生命是處於最強盛的狀態,到了40歲後開始步入衰退期。女性在28歲左右生命是處於最佳的狀態,到了35歲後開始步入衰退期。整體來說到了50歲後,身體便會出現某程度的持續衰退,老年病開始形成。要延緩老年病的出現,首先應改變自己的體質,使身體更「陰陽平衡」。 現代人由於飲食和生活習慣等有了很大分別,最強盛和開始衰退的年齡,或許和古代醫學典籍所載有所差別,但40歲後身體開始衰退,則是不爭的事實。 這對於現代人是十分矛盾的,因為人的壽命愈來愈長,工作年齡也愈來愈長,卻仍在 […]

低血糖症  「15-15法則」有助紓緩

低血糖症是指血糖下降至低於正常空腹血糖值4mmoI/L,導致腦部及身體欠缺足夠糖份作「燃料」來維持正常活動,會出現發冷、發抖、冒汗、暈眩、饑餓、乏力、心跳加速、噁心、頭痛等,嚴重時甚至會有口臉麻痹、視力模糊或抽搐的症狀。臨床上低血糖症多見於糖尿病者,一旦症狀加劇須即時入院求醫,不然容易神志不清而致昏迷。 胰島素是控制血糖水平的關鍵。一般健康人士進食後,食物中的澱粉質會變成血糖,胰臟亦同時分泌胰島素,以令這些血液中的糖份輸送到各器官的細胞,並讓肝臟將剩餘糖份儲起備用;當血糖給「送走」得七七八八時, […]

「糖尿心」診斷新標準

雷先生一年半前做身體檢查,糖尿指數在6、7左右,他的家庭醫生說屬於「警戒線」,暫時不用吃藥;但其後指數一直沒下降,便開始處方口服糖尿藥;之後仍沒改善跡象,經朋友介紹轉看專科醫生,做了糖尿病併發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檢查,發現他有幾個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吸煙、少運動等;幸好糖尿病併發症報告NT-proBNP指數正常,只需繼續用口服降糖藥即可控制病情,現時血糖水平已穩定下來。 另一位「糖友」黃太最近才確診糖尿病,她表示:「我一直有三高問題,已經服用血壓和膽固醇藥,早前開始氣喘,懷疑甲狀腺有問題便看專 […]

玫瑰痤瘡不能根治 要小心處理

玫瑰痤瘡,一個漂亮的名字,卻是一個惱人的皮膚病。病情起伏不定,令患者常感到「對甚什麼東西都敏感」,不論天氣、食物、皮膚用品等,都容易刺激病情急劇惡化。 初患者只有間歇性面部泛紅(潮紅),沒好好處理,病情會持續出現,近距離看會發現微絲血管擴張,炎症加劇時會出現如暗瘡的丘疹,甚至膿頭。不少病人會出現皮膚組織增厚,常見於鼻頭(酒糟鼻),亦可發生於額頭、面頰和下巴等位置,除了紅腫和凹凸不平,毛孔亦明顯擴大,有時眼睛亦受影響,引致發紅、灼熱刺痛、害怕見光,甚至影響視力。 玫瑰痤瘡難以處理,有以下原因: 確 […]

建議50歲接種疫苗防生蛇

俗稱「生蛇」的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Shingles),可以引起如針拮火燒的劇痛,更可影響多個主要器官引起後遺症,例如較常見的視力受損及長期神經痛等。 香港惠澤長者基金呼籲公眾要關注生蛇帶來的威脅,因為本港幾乎每位成年人都帶有引發生蛇的病毒,而且生蛇可以不斷復發。該基金主席、泌尿外科專科麥肇敬醫生指出,潛伏體內的病毒,會在身體免疫功能減弱時發作,沿著神經線連接到皮膚表面,產生痕癢、痛楚及水泡。「50歲或以上及高危人士,如患有長期病患、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腎病等,會 […]

皮膚下垂救星 – 黃芪

歲月催人,年紀大了,皮膚和肌肉自自然然就會開始鬆弛和下垂。特別是臉部、下巴、頸部、手臂、下腹部。這種現象會令人困擾,特別是女士們更害怕這種現象出現。 肌肉皮膚的鬆弛下垂,在中醫來講是人體的正氣虛衰了,再無力承托肌肉和皮膚,所以肌肉和皮膚就因地心吸力往下垂了。不過,中藥黃芪可以補救下垂的肌肉和皮膚,雖然不能100%回復,但也能補救20%至30%。 黃芪是最安全的補氣中藥。黃芪不但可以增強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在美容方面可以你護皮膚、托毒生肌,令皮膚緊緻肌肉結實。特別對一些容易面腫眼腫的女士,更有改善的 […]

疫情在家大飲大食?簡單消滯食療推介

在非疫情時,每逢過時、過節、長假期,大家不用上班,生活重點都離不開吃喝玩樂。現在疫情,更多朋友在家的時間多了,自然地享受更多不同地方的美食,一不小心吃得膩滯,當然便要消食、消滯、消脂。 從養生角度,運動必然是首選,食物本來的功能就是提供能量、人體活力之源,所以有每天一萬步保健養生的說法,香港適合散步的公園少得可憐,所以各種健身中心應運而開,而近年香港人也喜歡行山接觸大自然就更好了。至於食療角度,前一餐食太多後就適量減餐,平衡一下過度攝入的能量,亦分享一些簡單的消食食譜,希望幫到大家保重,保持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