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6日

標籤: 癌症

標靶藥控制胃癌效果好 約10%病人合用

早期的胃癌,一般盡可能以外科手術根治,但是否需要全胃切除就要視乎腫瘤的位置,例如若腫瘤比較接近胃出口的位置,可能做一個局部切除手術已經足夠,但若腫瘤的位置是接近胃部入口,即較接近食道,一般就可能需要全胃切除,然後將小腸連接上食道口,重建消化系統。具體的手術方法,會由腫瘤科醫生及腸胃肝科或外科醫生根據每位病人的詳細情況來制訂。 至於手術後的化療,很多時第二、三期的病人,醫生會建議手術後再接受半年左右的化療,以減低復發的風險;但若確診時已是第四期,除了化療外,可能會建議病人接受基因檢測,看是否適合接 […]

有冇得醫?

這次到馬尼拉參與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 的區域對話會議,主題為婦女癌症,主要集中乳癌和子宮頸癌的預防、診斷和治療,與會者主要來自亞太地區,包括韓國、印度、柬埔寨、斐濟、緬甸、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也有美國、加拿大和世界衛生組織的代表。短短兩天的會議累極了但收穫甚豐,聽到其他地區病人組織志願人士的分享,不單止感動亦極有啟發性!在斐濟和馬來西亞的偏遠地區,病人要走幾百公里才能求診,很多病人往往直接放棄治療!地理上的遙遠 […]

大腸癌篩查結果公布 新技術準繩安全

大腸癌是危害香港市民健康的第二大癌症殺手,2020年新症共5,087宗,佔癌症新症的14.9%,僅次於肺癌,預計在未來大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仍會持續上升,並不斷增加本港公共衛生及醫療資源開支。 但同時,大腸癌亦是最能預防的癌症之一,可以透過早期篩查等方法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大腸黏膜由正常變成腺性瘜肉再變成大腸癌,往往需時10至15年,而參照國際臨床指引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若有大腸癌或癌前瘜肉家族史的人士,建議將大腸癌篩查年齡提前到40歲進行,以做到「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

還能活多久?

今天回來覆診的李先生仍耿耿於懷當年有醫生說他只有少於5%機會能生存超過五年,吩咐他想吃的便吃,想做的便做,現在八年轉眼過去,腫瘤在治療後從未復發,生活也完全復常。 癌症病人的問題林林總總,聽得最多肯定是關於生命長短的問題!有些病人開宗明義直接問:「我仲有幾耐命?」,有些病人會問得比較婉轉:「我還可以看到兒子大學畢業嗎?」,前者的問題基本是反應性,一聽癌症就聯想到死亡,而後者發問時明顯有經過一些沉澱,並表達當刻心目中最想做的事情。 如何回答?是科學,也是藝術! 要再三強調腫瘤科醫生沒有預知未來的能 […]

越南之旅

「現在腫瘤科每星期的門診量接近二百,比十多年前翻了好幾倍,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來自英國的腫瘤科醫生懊惱地說。 「是的,我們那邊每星期的門診量六、七百,勉強還是應付得來⋯⋯」我和新加坡的腫瘤科醫生答得有點尷尬。 遲來的越南同事好奇地問:「你們在討論一個上午的門診量嗎?」然後大家都靜了⋯⋯ 過往三年多一直裹足於新冠疫情,幾乎所有的醫學交流都只能以網上視像會議形式進行,方便省時又不受時區和地域限制,固然間中會受一點技術或網絡問題折騰,但在那個時候曾認為就算疫情過後,實體會議都很難完全復常!事實正好相反 […]

體質「熱底」著數啲 有助防癌

在中醫的診斷上,寒性體質的人,脈象跳動比較慢,舌質淡白,面色較暗,體溫較低而且較怕凍。寒屬冬天之氣,是陰邪,容易損害人體陽氣。寒性的體質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因為長期飲食不當搞壞健康身體。例如長期食生冷凍飲,寒凉的食物,飲啤酒……等。或者患慢性的疾病,久病必虛,虛則生寒也都會形成寒性體質。 寒邪會凝滯人體的血液,容易引致心臟血管的阻塞,引致腦血管栓塞而中風。古書有云:「痛者,寒氣多也。」寒氣也影響血氣運行,引致周身筋骨酸痛和經常頭痛。寒底的人腸胃特別差,容易腹瀉胃痛。 還有更嚴重的,寒底的人容易患 […]

艾西莫夫 · 甲狀腺癌 · 機器人

隨着ChatGPT的出現,人工智能又再次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有人會覺得害怕,擔心人類最終未能駕馭人工智能,或會顛覆人類生活;更多人表示歡迎,認為人工智能可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錯誤之餘,亦可以節省時間,令人類生活更美滿!當閱讀相關資料之時,科幻小說大師艾薩克艾西莫夫的名字不斷出現,因為他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常被引用為指導人與人工智能共存的中心思想,而他的幾部著作包括《銀河帝國系列》、《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更加是科幻小說的巨著!原來他亦是一位癌症存活者,他52歲時證實患上甲狀腺癌,手術切 […]

有甚麼要準備?

大概沒有太多人會為自己一旦患上癌症作準備,也很少患者會為癌症痊癒後作計劃! 每天也有剛確診癌症的病人問:「為甚麼是我?」,癌症的成因是受很多因素影響,譬如食煙、酗酒、年紀大或家族有癌症病史等等,不能一概而論,但從數據上看,香港每4位男士便有一人患上癌症,女士則是5個之中有一個!癌症個案雖多但隨着醫學進步有越來越多癌症病人的病情能得到好好的控制甚至根治,估計在發達國家存活5年或以上的病人接近七成! 台灣知名的繪本作家幾米在30多歲離開從事12年的廣告工作轉做全職插畫師,當時有相士預測他在兩年後會「 […]

肝癌、前列腺癌 – 及早檢測有法

肝癌和前列腺癌,都是香港十大癌症,2020年分列第四、五位。 以肝癌來說,一般香港市民最大的風險是本身是乙型肝炎帶菌者,而乙型肝炎帶菌者佔大約8%人口,建議如果市民已經知道自己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最好每年檢查一次肝癌指數,即「甲類胚胎蛋白」,以及可以照一次肝臟超聲波,以上兩項檢查每年做一次,即使患了肝癌也可望在早期發現,及早處理。 當然,預防乙型肝炎對於預防肝癌絕對有幫助。政府自1988年開始已經為所有出生嬰兒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所以如今在香港出世的年輕人,應該大部分都對乙型肝炎有免疫力。當然有些市 […]

皮膚癌 不能一概而論

著名作家倪匡先生曾經公開過自己的病情,慨嘆自己晚年一直被各種疾病折騰,所以他在84歲時曾為自己取了一個外號「84 匕翁」,「匕」即「死」字去了一大半,「匕翁」即自嘲為死了大半的老翁!他剩下的那小半生命在其後3年多婉然流逝,原因據說是那大腿上「3個專家說是癌症,4個專家說是濕疹」的皮膚病!儘管報章都說他是死於皮膚癌,但字裏行間其實是看不明到底有沒有確診,而他所說的病徵並非典型皮膚癌徵狀,反而更像非常罕見的皮膚T細胞淋巴癌。 皮膚癌長期位列香港十大癌症之一卻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大家甚至對皮膚癌的真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