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日

分類: K.O.腫瘤筆記-林嘉安腫瘤科醫生-隔週五

有冇得醫?

這次到馬尼拉參與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 的區域對話會議,主題為婦女癌症,主要集中乳癌和子宮頸癌的預防、診斷和治療,與會者主要來自亞太地區,包括韓國、印度、柬埔寨、斐濟、緬甸、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也有美國、加拿大和世界衛生組織的代表。短短兩天的會議累極了但收穫甚豐,聽到其他地區病人組織志願人士的分享,不單止感動亦極有啟發性!在斐濟和馬來西亞的偏遠地區,病人要走幾百公里才能求診,很多病人往往直接放棄治療!地理上的遙遠 […]

還能活多久?

今天回來覆診的李先生仍耿耿於懷當年有醫生說他只有少於5%機會能生存超過五年,吩咐他想吃的便吃,想做的便做,現在八年轉眼過去,腫瘤在治療後從未復發,生活也完全復常。 癌症病人的問題林林總總,聽得最多肯定是關於生命長短的問題!有些病人開宗明義直接問:「我仲有幾耐命?」,有些病人會問得比較婉轉:「我還可以看到兒子大學畢業嗎?」,前者的問題基本是反應性,一聽癌症就聯想到死亡,而後者發問時明顯有經過一些沉澱,並表達當刻心目中最想做的事情。 如何回答?是科學,也是藝術! 要再三強調腫瘤科醫生沒有預知未來的能 […]

越南之旅

「現在腫瘤科每星期的門診量接近二百,比十多年前翻了好幾倍,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來自英國的腫瘤科醫生懊惱地說。 「是的,我們那邊每星期的門診量六、七百,勉強還是應付得來⋯⋯」我和新加坡的腫瘤科醫生答得有點尷尬。 遲來的越南同事好奇地問:「你們在討論一個上午的門診量嗎?」然後大家都靜了⋯⋯ 過往三年多一直裹足於新冠疫情,幾乎所有的醫學交流都只能以網上視像會議形式進行,方便省時又不受時區和地域限制,固然間中會受一點技術或網絡問題折騰,但在那個時候曾認為就算疫情過後,實體會議都很難完全復常!事實正好相反 […]

艾西莫夫 · 甲狀腺癌 · 機器人

隨着ChatGPT的出現,人工智能又再次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有人會覺得害怕,擔心人類最終未能駕馭人工智能,或會顛覆人類生活;更多人表示歡迎,認為人工智能可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錯誤之餘,亦可以節省時間,令人類生活更美滿!當閱讀相關資料之時,科幻小說大師艾薩克艾西莫夫的名字不斷出現,因為他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常被引用為指導人與人工智能共存的中心思想,而他的幾部著作包括《銀河帝國系列》、《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更加是科幻小說的巨著!原來他亦是一位癌症存活者,他52歲時證實患上甲狀腺癌,手術切 […]

有甚麼要準備?

大概沒有太多人會為自己一旦患上癌症作準備,也很少患者會為癌症痊癒後作計劃! 每天也有剛確診癌症的病人問:「為甚麼是我?」,癌症的成因是受很多因素影響,譬如食煙、酗酒、年紀大或家族有癌症病史等等,不能一概而論,但從數據上看,香港每4位男士便有一人患上癌症,女士則是5個之中有一個!癌症個案雖多但隨着醫學進步有越來越多癌症病人的病情能得到好好的控制甚至根治,估計在發達國家存活5年或以上的病人接近七成! 台灣知名的繪本作家幾米在30多歲離開從事12年的廣告工作轉做全職插畫師,當時有相士預測他在兩年後會「 […]

皮膚癌 不能一概而論

著名作家倪匡先生曾經公開過自己的病情,慨嘆自己晚年一直被各種疾病折騰,所以他在84歲時曾為自己取了一個外號「84 匕翁」,「匕」即「死」字去了一大半,「匕翁」即自嘲為死了大半的老翁!他剩下的那小半生命在其後3年多婉然流逝,原因據說是那大腿上「3個專家說是癌症,4個專家說是濕疹」的皮膚病!儘管報章都說他是死於皮膚癌,但字裏行間其實是看不明到底有沒有確診,而他所說的病徵並非典型皮膚癌徵狀,反而更像非常罕見的皮膚T細胞淋巴癌。 皮膚癌長期位列香港十大癌症之一卻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大家甚至對皮膚癌的真正 […]

3月 不得不提大腸癌

今早為香港電台第五台節目《清晨爽利》錄音時提到,3月是大腸癌關注月,主持佩佩馬上問為甚麼是3月呢?是不是3月大腸癌的個案特別多?還是有關大腸癌的檢查都應該在3月做?答案都不是,大腸癌不像流感,沒有季節性。翻查資料,將3月定為大腸癌關注月是源於美國,倡議者為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網上白宮檔案內2000年2月29日的新聞稿雖沒有解釋為何選擇3月,但有詳述倡議的背景為日益增多的大腸癌新症和死亡個案,並希望藉着國家大腸癌關注月,提高公眾對大腸癌篩查的認知和鼓勵健康生活方式以預防大腸癌。 以香港為例,每天有1 […]

獅子山下的肝癌

早前樂壇教父顧嘉煇先生去逝,電視電台不停播放着《獅子山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樂韻悠揚也激動人心,歌詞淺白但語重心長!在大家仍在討論到底是顧嘉煇的曲還是黃霑的詞比較優秀之時,亦好應該欣賞一下一代樂壇巨星羅文那感動人心的歌聲! 「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羅文因肝癌逝世已不經不覺20年,翻查資料他從確診肝癌到離世只不過一年多的時間!由於他在瑪麗醫院治療,所以當時仍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學生的我對他病情的報導印象特別深刻。據說他的腫瘤發現時已屬晚期,不能手術切除所以當時他選擇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方 […]

癌症與疫苗

權威醫學雜誌《刺針》選出了34篇在過往200年,其雜誌上曾發表過最具影響力的研究,陳福和醫生和袁國勇教授等香港大學醫學院學者在2020年刊登關於新冠病毒的報告能入選其中,作為陳醫生的同學兼老友,實在與有榮焉! 細看這34篇文章,當中只有一篇直接與癌症有關,就是英國著名的「百萬婦女研究」(UK Million Women Study),這研究的其中一個重要結論就是指出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補充劑會增加乳癌的風險,影響深遠。另外有兩篇文章是間接與癌症有關,其一是40年前澳洲病理學家Dr. John Ro […]

新冠致癌?

還記得新冠病毒爆發之初,聽過一段關於癌症的黑色笑話,內容大概是說病人肺部X光片有陰影,病人當時最擔心的肯定是新冠肺炎,但醫生診斷後證實是癌症,病人竟然鼓掌慶祝!現在聽來有點荒謬,但對當時來說這笑話確實是膾炙人口,反映人心惶惶!3年過去,今天病人確診癌症固然不會鼓掌慶祝,但我聽到有很多病人都會歸咎新冠疫苗或新冠病毒感染,所以不得不在此討論一下。 新冠疫苗主要有兩種,一是滅活疫苗,方法將整個滅活的病毒注射入人體作為抗原,是傳統疫苗製造方法,並不會致癌;二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方法是將新冠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