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分類: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兒童情緒病 有機會變抑鬱症

兒童情緒病若處理得不好,毫無疑問有機會變成抑鬱症。至於實際的個案數字,就相當有趣,因為根據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結果,而且可以相差很遠,有些說小朋友抑鬱症是相對比較少的,大約2-3%;但也有些研究指出小朋友抑鬱症比率和成年人其實相差不遠,達7-8%甚至以上,所以很難有一個定論。但實際臨床接觸所見,本港小朋友情緒問題發展至抑鬱症的情況不算普遍,因為現在家長都很著緊小朋友,大多一察覺有問題就會諮詢醫生。 要注意的是,兒童情緒病的處理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小朋友的環境和大人也不同,他們的環境是以學校、朋友、家 […]

兒童情緒病症狀 靠家長觀察 

當兒童情緒開始有問題,會有很多不同的症狀,例如年紀小的小朋友,會講比較多生理上的不舒服,例如他們會告訴父母自己頭痛、頭暈、肚屙、肚痛、呼吸急促好像「唞唔到氣」,甚至心跳手震等等,這些肉體上的症狀,其實都有可能是他們壓力太大出現情緒問題的徵兆。 至於心理上,也會有很多不同的症狀,例如會忟憎、暴躁,或者驚慌,悶悶不樂,開始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覺得讀書沒有什麼意義,或者經常無故地哭等。 以上提到的生理和心理症狀,當然不一定代表情緒有問題。家長最主要應注意小朋友的行為方面,和平日比較,例如悶悶不樂,沒 […]

不夠時間食玩瞓 引發兒童情緒病

小朋友,本應生活得很開心,經常「紮紮跳」,但隨著社會變化,以前比較少聽到的兒童、小朋友情緒問題,臨床上都發覺個案比以前有所增加,甚至焦慮症、抑鬱症都不時會遇上。 為什麼會這樣呢?相信有兩方面的原因,社會環境比以前複雜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則可能比較正面:家長對兒童情緒問題的意識比以前強了,所以會及早察覺並帶小朋友去見醫生。換句話說,家長知道了什麼叫焦慮,什麼叫抑鬱,也知道了小朋友有機會有這些問題,因此有懷疑時比過往早了帶小朋友見醫生或專業人士,所以有機會形成整體的個案增加。 但當然,總的來 […]

精神分裂病人 重新融入社會

「精神分裂」的治療未必是一朝一夕的事,通常都需要一點時間,而當治療逐漸見效,另一個重要關卡就是重新融入社會。 在這方面,最重要還是大眾不要標籤患者,因為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只要肯配合治療,不濫藥、不飲酒,都可以過正常生活的。大家試想想,數字上香港有七萬名患者,當中絕大部分都是融入社會的,一來因為現在的藥物進步,二來亦因為大眾對這個病的標籤比以前少。希望未來市民對這個病了解更多,康復者自然就更容易融入社會了。 值得一提的是,精神分裂症即使經過治療,控制了病情,有時還會有一個衍生出來的情況:「精神 […]

精神分裂 防復發4大重點

當一位病人來見精神科醫生,所述症狀疑似精神分裂症,醫生如何診斷他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呢? 當然,一般的影像學檢查,例如超聲波、磁力共振等都用不著了,主要是靠問診。包括會像傾偈般問:你幾時開始有這些感覺?你是否聽到一些聲音?是否睡得不好?是否聽到有人商量要害你?或在背後談論你……諸如此類,而精神科醫生在傾偈的過程裡,就會評估病人是否真的有精神分裂症狀,以及這些症狀出現的時間是否足夠長,主要就是以這兩個準則判斷他所患的是否精神分裂症,然後制訂治療方案。 萬一診斷後確認是精神分裂症,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 […]

精神分裂 點解會叫「思覺失調」? 

一聽見「精神分裂」,往往就令人聯想到「多重人格」或者「人格分裂」,至於為何有這樣的聯想?你問十個人可能九個都會這樣答:「好多戲都係咁講㗎啦!」那麼,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等等,是否有關甚至是同一件事? 其實,「精神分裂」這個名稱,並不代表一個人的「精神」真的「分裂」,這個病其實主要是指病人在思想上有問題出現,以及感覺失調——通常所指的是聽覺,例如無端聽到有聲音,稱為「幻聽」。所以,精神分裂其實是一個生理上的病症,和小說、電影裡面所講的多重人格、人格分裂,是完完全全另一種狀態,絕非同一回事。 那麼,精 […]

新一代安眠藥 不影響翌日狀態

根據過去經驗,每逢大時大節,因失眠而求醫的個案常見會有所增加,當中亦有部分個案需由醫生處方安眠藥改善睡眠。 很多人對安眠藥的印象,是可能會「上癮」或者影響翌日的精神狀態,原因是安眠藥通常有四至六小時的藥效,雖然短期內可以幫助入睡,不過一旦翌日藥效未完全消退的話,便會出現「喚醒狀態」(像在熟睡中被喚醒),影響集中力及反應。 現時亦有新一代安眠藥,原理是減少「喚醒狀態」,有別於傳統安眠藥使人疲倦而幫助入睡,容易導致第二日狀態不穩,因此服用新一代安眠藥第二天疲倦的情況相對較少。 其他藥物方面,坊間比較 […]

不要和失眠「糾纏」 放鬆再瞓過

失眠是一件很困擾的事,但太急於入睡亦有可能弄巧反拙,例如「補眠」和「糾纏」。 大部分人,如果前一日「通頂」,都會在第二天補眠,但其實對精神狀態的幫助不大。反而,若補眠太多,會容易打亂生理時鐘,例如前一天通頂,然後第二天睡到下午三時,到晚上便會難以入睡。因此一般來說,醫生都不建議補眠太多,如果感到疲倦,通常會建議在假期比平時多睡一至兩小時,例如平時七時起床,假日可九時才起床,便不會太影響晚上入睡。 不論任何情況,基本睡眠衛生都包括:房間溫度要適中、光線需要全黑、臨睡前數小時不要飲濃茶或咖啡,臨睡前 […]

解除防疫 聚會復常 增失眠個案

香港終於解除大部分防疫措施,市民生活逐步復常,但根據過去經驗,每逢大時大節,例如聖誕、農曆新年甚至下月的復活節,因失眠而求醫的個案常見會有所增加,解除防疫後市民聚會蜂擁而來,亦要小心引起失眠的問題。 一般大時大節後的失眠個案,大多涉及失眠、難以入睡,上班難以集中精神、經常感覺疲倦及緊張等問題。估計由於長假期期間,睡眠習慣有所改變,例如平日早睡早起,但放假期間會夜瞓,或者遲起身,導致睡眠習慣轉變。亦有可能平時上班壓力大,在長假期期間得以放鬆,但回復上班後身體卻難以在短時間適應及面對工作壓力,因而影 […]

盜竊癖引致多種共病 針對根源可治理

醫生、律師、有錢人會否去超市、別人的儲物櫃,偷相對不太值錢的東西?答案是絕對有可能,不時都有這類新聞。然而,偷的原因就不一定是為了貪念,當中有部分其實屬於「盜竊癖」。 在精神科上,盜竊癖的成因現在還不完全確定,曾有人提出的說法包括: 患者可能是腦內分泌有問題,例如血清素,血清素的功能是控制情緒,如果血清素水平低,很容易會出現控制的障礙;另一種分泌是多巴胺,腦內的多巴胺分泌失調,會令患者感覺不舒服,於是為了追尋舒服的感覺,就做出偷竊的行為。 本身有情緒障礙,例如焦慮症、進食失調、藥物濫用、性格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