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7日

分類: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冰球事件啟示 教導孩子體育精神

3月初在波斯尼亞舉行的世界冰球錦標賽,賽會誤播中國國歌作反修例歌曲,播錯國歌風波一下子成為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我和朋友們卻不在意這件事誰對誰錯,反而興奮香港代表勇奪季軍凱旋之歸,當中隊員Bob接受訪問時分享道:「抵達波斯尼亞後,不少球員生病,有的發燒,無法下床,有的比賽到一半,手腳發冷,原本18個前鋒和後衛,但有幾場只得13人上場力拼。」天氣和個人狀態不似預期,無論最終有出場的還是臥病在床的,都是一場體育精神的考驗。 說起體育精神,就是我們作為家長經常要和孩子解釋的課題。孩子在成長中都有機會參 […]

當孩子面對親人離世

家庭有成員離世,就像一副象棋缺了一隻棋子,全家人都痛苦非常,往往忽略了處理孩子的感受;有些家長甚至認為孩子不會明白「死亡」這回事,索性避而不談,讓孩子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以為是「忌諱」不能說,讓他們誤解很多事情不說出來就等沒事,對孩子將來處事和心理都帶來莫大影響。 要幫助小孩子走出家人離世的陰霾,首先要理解他們對情緒表達的方式,孩子不一定像大人般會哭哭啼啼,家長要為他們營造合適舒發情緒的環境,以健康正的方法面對死亡這件事。 5歲小琪(假名)面對媽媽突然離世的日子,數月來仍是玩樂大笑和哭鬧,在我眼中 […]

孩子的思維 取決於父母的看法

「以身作則」這四個字,不少父母常掛在唇邊,事實上他們都會落實執行,例如在孩子面前絕對不會說粗話和吸煙,保持禮貌和孝順長輩。然而這只是以身作則的其中部分,甚至只是表面層次,再深一層次是父母對每件事的看法。 父母也許不明白,即使自己沒有跟子女解釋對事物的看法,但孩子對父母的思緒是敏感的,他們會不經不覺間以父母的思維作藍本,去建立自己的想法和立場,所以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遇到的事有偏見的話,對孩子的影響可以極深遠的。 Jenny說她明天要到學校見老師,她很苦惱的說:「唉!阿仔的同學Angus好倔強,雖然 […]

電子奶咀 是父母還是孩子的選擇?

手機和平板電腦被暱稱為「電子奶咀」不是浪得虛名,的確可以讓子女們能夠安靜乖乖坐在身旁,不管是只有1歲的BB還是小學生,甚至青少年都能「馴服」,可說是父母恩物。可是,孩子對電子產品漸漸產生依賴,對於幼童頻繁接觸螢幕強光、誇張顏色和音效,有機會對孩童的認知、情緒帶來負面影響,兒童至中童常常玩手機平板亦有機會降低其專注力及視力,更會令他們對書本和運動甚至社交都減低興趣,長遠對身心成長亦受到影響。 最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媽咪級朋友閒談,原來大家都有關於「電子毒品」的不同經歷,陳太說:「最怕阿仔放長假去嫲嫲 […]

好學生不如好老師 幫助孩子愉快學習

多元教育的年代,家長都希望子女可以學習不同的新事物,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既是有益身心的課餘活動,亦可以讓他們可以從中培養興趣、建立自信亦能擴闊社交圈子。不過,如果遇上不適合的,又或是未能照顧到所有學生感受的導師和教練,孩子未能愉快享受上堂的過程,家長見到子女受委屈亦會感到十分心痛。 8歲的軒仔從小就喜歡運動,有次和爸爸一起睇電視排球賽,就嚷著要學排球,媽媽上網找到了一個口碑不錯的排球訓練中心,於是就報名讓軒仔參加。最初軒仔每次下課都會滔滔不絕和父母分享,他亦很開心結識了新朋友。媽媽只要抽到時間 […]

你的期望不是他的志願 勿視孩子為Mini Me

「我的志願」這個作文題目相信作為家長的你、你、你都應該寫過,當年的志願又是否和父母對你的期望相同?大部分為人父母的,或多或少都對子女有所期望,甚至會將自己的年青時未能完成的願望清單,或是希望自己今天的成就,孩子要好好傳承。 不少家長很容易視孩子為Mini Me,不自覺將自己的心意和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亦有為才十歲八歲孩子訂下父母眼中長遠的「生涯規劃」,漠視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當慢慢發覺現實跟理想的落差時,就將問題歸究在孩子身上,嚴重影響親子關係,一個不和諧和充滿壓力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人生有莫大影 […]

小朋友埋怨:「不公平」 家長要小心!

撫心自問「你認為這個世界公平嗎?」相信即使是成年人,甚至為人父母的你和我,也曾有過別人對自己不公平的感受;但事實卻不一定如你所想,何況「入世未深」的小孩子! 孩子的「小社會」是學校和家庭,這亦是他們常覺得遇到不公平的地方,一班年齡相若的同學天天上學一起相處,孩子當然認為老師對同學和自己都是一模一樣,尤其孩子的世界總會互相比較:當你看到身邊同學的能力好像比自己差,待遇卻比自己好,很容易會認為老師對自己特別差的感覺;或者因為孩子自己表達不清楚而令老師誤會,就會出現一些疑似不公平的感覺了。 家庭亦一樣 […]

父母生病 孩子會額外擔心?

屈指一算,新冠疫情已進入三年,停課、在家工作,對居住空間狹小的香港人是一個重大的挑戰,長期留家令每個家庭成員都像繃得很緊,又要應付功課和工作,勞勞碌碌頻頻撲撲的,難免會變得脾氣暴躁。疫情下的「困獸鬥」往往會在親子關係上面反映出來。 最近,向來大意的我意外地扭傷了腳,很痛之餘更要大熱天時裹著繃帶紗布,但卻為我帶來一個很大的得著 —— 原來很需要一個停下來的空間去思考作為父母如何換轉照顧者的角色,讓孩子也可以怎樣學習關心別人。 「一個家庭裏擔起照顧的角色一般都是爸爸媽媽,但當爸爸媽媽生病了或者受傷了 […]

輿論對孩子心理影響大

最近有5歲幼童和父母逛商店意外碰跌巨型擺設事件,幾日間成為社會焦點,事件已告一段落,我亦不在此討論誰是誰非,責任誰屬等;事件中我亦十分同情小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尤其很多網上聲討他的網民,當中雖然很多是出於好心和公義,但輿論對孩子和父母也構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家庭和諧,對孩子的情緒亦會有更大的影響。 今次事件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我沒有見過當事人,難以在此作任何專業評論,但從新聞及網上發放的店內監察鏡頭所拍到的片段來看,孩子呆著望著已跌爛了的巨型玩具擺設,明顯是十分恐慌和不知所措,相信心靈和情緒都 […]

別讓生育計劃破壞彼此關係

結婚就是共同組織一個家庭,從二人世界到三人世界甚至四人同行,夫妻都應該有一個協調的家庭計劃,曾見過一些女士因為「很想當媽媽」或「如果阿仔有弟妹生活會更完滿」等想法,就私下「做手腳」讓自己意外懷孕,然而很多家庭都是因為其中一方其實不願意有小朋友而導致兩人關係變得疏離。 Angie和John拍拖沒多久便結婚,夫婦二人沒有實際的家庭計劃。Angie見到身邊的閨蜜都有兒女,自己又快過生育的黃金時間,於是也緊張起來,不顧John的意願就決定「製造意外」懷了孩子。從撐著肚子到女兒出世,她發現丈夫都像對她漠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