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

現年30歲的Cat,一歲半開始便患上濕疹,發作時皮膚又痕又痛,嚴重時會「出水」發炎,時好時壞並經常復發。她知道類固醇有效,不過未必跟足醫生的吩咐:一來擔心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而最大原因是因為她覺得用藥期間症狀有好轉,停藥後又即時轉差,倒不如不用類固醇。

她試過不少其他方法如海鹽、手工梘等都無效,病情不斷反覆,直至讀大學時病情愈加嚴重,終於有次發熱又發冷,急症室求醫,量度體溫時才知道只有攝氏35度多。醫生檢驗到皮膚有大範圍感染金黃葡萄球菌,還有細菌入血的情況,所以引發低溫症。「醫生說幸好我及時求醫,因為細菌入血若處理不當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入院後醫生用了最強勁的抗生素,又口服又吊針,住院一個月才出院。但出院後情況又轉差,原來我感染的是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之後再入院時醫生已不敢用最強勁的抗生素,擔心我肝腎功能受影響,這次要住院3星期情況才穩定下來。」

濕疹關注組於10月透過網上問卷成功訪問200名濕疹患者,70%為中度至嚴重濕疹患者,當中51%年齡介乎19-40歲;約20%為41-50歲。各受訪者均接受過不同的治療,包括西醫、中醫,以至自然療法、偏方(香薰治療、服用益生菌、維他命等保健品,以及使用鱷魚油、金盞花膏等等),接近60%及56%受訪者認為西醫及中醫治療有效/非常有效;近三成受訪者曾使用自然療法/偏方,當中只有11%認為自然療法/偏方有效/非常有效。

總結問卷調查結果,令人憂慮的是過半數濕疹患者未有跟從醫囑使用藥物及完成療程,主因是擔心類固醇及抗生素帶來副作用。濕疹患者對於類固醇的恐懼一直存在已久,即使醫護界多年嘗試教授正確使方法和觀念,都未能改變大家的誤解和偏見。令人憂慮的是,同樣的恐懼和偏見出現在抗生素的使用上,當出現細菌感染但沒根據醫生指示完成療程,將會更易令細菌產生抗藥性,嚴重感染個案甚至會引致惡菌入血,如上述個案Cat的金黃葡萄球菌,有機會造成生命危險。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教授表示,金黃葡萄球菌是皮膚表面常見的細菌,正常人中只有5%會在皮膚中檢測到金黃葡萄球菌,但超過70%濕疹患者的皮膚中均會檢測到。當濕疹發作時,皮膚微生態失衡了,害菌數量增加,益菌減少,增加了金黃葡萄球菌的繁殖機會。過多的金黃葡萄球菌會形成生物膜,並產生超級抗原、毒素、酶和其他蛋白質。這些物質會令炎症反應惡化,加劇炎症反應,堵塞汗管,引起痕癢,令皮膚屏障進一步受損,引起惡性循環,傷口亦會受到感染,令病情加劇惡化。「正如Cat的案例,皮膚大範圍受金黃葡萄球菌感染,以致細菌入血出現低溫症,十分危險。」韓錦倫教授說。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韓錦倫教授拆解濕疹治療的3大「心魔」——

濕疹「心魔」 1: 很多人把類固醇的副作用無限放大,聞之色變,甚至自行在外尋找「靈丹妙藥」、「偏方」,往往用了類固醇而不自知。類固醇成癮的元兇其實是「誤用」,類固醇從來都沒被建議長期使用,只有錯誤的用量和長期使用,才會誘發所謂上癮的情況;至於副作用,類固醇雖有毒性但也是非常好的皮膚問題治療藥物,而且價格相宜,只要適當地使用,極為安全及有效。類固醇種類繁多,亦有強弱效之分,千萬不要自行隨便購買使用,必須嚴格遵守醫生的使用建議。

濕疹「心魔」 2 : 覺得西藥不見效,包括覺得潤膚膏油𣲷𣲷、對類固醇感到恐懼、免疫調理藥會致癌、濕敷治療容易令人冷病、抗生素多副作用,而且濕疹不能斷尾,若不信任西藥,卻又認為中醫藥無效,正是所謂的「中不成,西不就」,病情自然難有好轉。事實上,隨著對濕疹機理的深入了解,現在巳有更多有效的針對性治療及新藥物,韓錦倫教授建議患者多與醫生溝通,有助醫生為患者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亦需跟從醫生指示用藥。

濕疹「心魔」 3 : 很多患者外表看來正常的皮膚其實也在發炎,所以潤膚產品在濕疹防治中十分重要,敏感人士應避免使用成分太複雜或來歷不明的潤膚品,含香料的也有機會致敏。不少研究反映患者對潤膚產品使用率偏低甚至不用,事實上,無論任潤膚品,只要患者持之以恆地使用,便是最好的。

(左起)濕疹關注組代表陳均頤、韓錦倫教授、濕疹患者 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