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

近日有幾宗青少年自殺的消息,年紀輕輕就決定了結生命,令人惋惜。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根據媒體報導,推算出今年7月至今,全港19歲或以下自殺死亡/企圖自殺個案有22宗,死亡人數為17人。今年9月至10月,亦錄得35宗19歲以下青少年自殺求助個案,較去年同期的24宗上升33%。甚麼令到青少年走上絕路,相信和香港的教育制度,和讀書好、前途好的傳統觀念有莫大關係。

「贏在起跑線」這五個字令不少夫婦在生育前已開始計劃子女的教育方案,由幼兒院、小學、中學到大學,居住地點、家庭金錢分配和父母人脈網絡甚至宗教信仰,都成為子女教育的重要元素,一切都是為孩子的將來鋪設美好人生路,香港家長普遍認為學業成績是事業的基石,只有讀書成績優秀,才可以找到理想工作,一生無憂,但這對於子女來說卻是一重重的無形壓力,亦往往因而忽略孩子有不同的才華和興趣,視成績好是給父母最好的報答。

香港青年協會在10月初發表一個調查報告,在5,504名受訪中一至中六學生中,近四成二(41.8%)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九月開學後,學生認為最擔憂的事情依次為「成績退步」(37.3%)、「學習動力低,難以自律」(36.5%)及「功課/考測繁重」(33.6%),近三成(29.5%)學生擔憂「休息時間減少」,學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香港的教育制度下,成績不好像是要被批判為「失敗者」, 如果讀書成績欠佳至需要留班或重考,甚至只是名次不高或退步,父母會覺得子女令自己失去面子。這種讀書帶來的挫敗感,往往令青少年出現低落和抑鬱的情況,若不及時得到開解和舒緩,惡化落去出現自殺傾向,不堪設想。

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學業的確是起跑線,但每個人都終點都可以大不同,發掘孩子的強弱項,在弱項中加以扶持但不勉強,強項加以培訓多鼓勵,尤其對於青少年,多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如發現他們出現負面情緒時要尋找適當時候作出開解,家長如覺得不懂處理,可以聯絡學校,一方面既可以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同時學校社工亦可以支援。

當然最重要是學校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打造一個愉快學習的氛圍;父母亦不要過分催谷子女讀書,帶來極大壓力,不要讓青少年走進死胡同。

鄭穎珩
臨床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