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珍,51歲,是一位教師。她因打算移民而進行身體檢查時,發現肺部有陰影。在進一步檢驗後,於2022年3月確診1期肺癌。基於當時新冠疫情嚴峻,阿珍苦候4星期,才於私家醫院完成右邊部分肺葉切除手術。今年(2023)年初,阿珍胸口突然感到劇痛並不能呼吸,證實肺癌復發,癌細胞已擴散至左肺,需再做手術。現時已有新式的術前免疫治療可提高手術成效,及減低往後的復發機會,然而藥費是她的首要考慮因素之一。
早期肺癌泛指腫瘤可以手術切除(一般包括第1-3期),而手術是早期肺癌的標準療法,患者在接受手術後有機會完全康復。醫生可能會同時給予藥物及放射治療配合手術,減低復發風險。對於非小細胞肺癌而言,於早期發現就能做手術根治,惟復發率高,如早期的患者只單純做手術而沒有進行其他輔助治療的話,有大約四成病人有機會在5年內復發。
有臨床研究顯示,腫瘤直徑4cm以上,或擴散至淋巴結而不適用標靶治療的早期肺癌個案,於手術前配合輔助免疫治療有機會可縮小腫瘤,並降低復發風險,提升治愈機會。四分之一的病人在完成術前免疫治療後再進行手術,組織內並沒有檢測出存活的癌細胞。研究中亦顯示,若只使用傳統化療,有四成病人在3年內沒有出現擴散;而接受了術前輔助免疫治療的病人則有八成沒有出現擴散。術前輔助免疫治療可減低腫瘤擴散機會達73%。
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指出:「近年來,免疫治療的應用已經由晚期推展至早期癌症。最新的研究指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於手術前接受免疫治療配合化療,可有效縮小腫瘤,降低復發風險,提升治愈`機會。醫生團隊會根據病情,為病人提供適合的治療方案。」
現時,術前輔助免疫治療已成國際標準,英國以及澳洲等先進國家已將其納入資助項目,惟香港並未有就相關術前免疫治療納入藥物安全網。今年9月至10月期間,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對209位肺癌患者進行了一份問卷調查,當中60位是適合進行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普遍對現時新式術前免疫治療認知度較低。只有 12% 患者曾與醫生討論過術前輔助免疫治療,3% 患者曾經接受這療法。因此,提高早期肺癌患者對術前輔助免疫治療的認識,並鼓勵患者與醫生共同商討以尋求最適切治療十分重要。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78%受訪者認為缺乏政府資助是接受術前輔助免疫治療的主要障礙,因此藥費仍然是患者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在調查中,四成多受訪者的家庭月入低於2萬港元,我們並不可低估治療肺癌對家庭經濟狀況所造成的龐大壓力。」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現促請香港政府當局,在引入相關術前輔助免疫治療的同時,亦盡快將其納入藥物安全網,以減輕患者所面對的經濟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