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

新冠疫情總算過去,雖仍有個案,但已不影響日常生活。然而,一些在三年疫情期間產生的家庭問題,卻可能仍在影響著我們。

疫情期間,很多人自己未必有工作,或工作壓力增加,擔心失業、收入減少等,這些都會造成本身情緒較差甚至焦慮。其次,有一段很長時間小朋友經常在家,不用上學,或家長要改為在家工作等等,其實大家在屋裡相處的時間多了,摩擦也自然會增加,很多時都會引致口角、爭執,甚至引致情緒問題。

以下分享一個個案:有一對夫妻,小朋友讀初小,和老爺及奶奶同住,本來一直OK,因為丈夫每天外出工作,太太也是,由奶奶幫忙照顧小朋友,大家分工合作,所以一直沒問題,反而很團結。但當時因為疫情,太太失業了,長時間留在家,於是就從此多衝突了。

太太多了時間在家,看到原來奶奶照顧自己的小朋友時,方法和自己的期望有很大分別,例如奶奶太「縱」小朋友,太太擔心會「縱壞」但又不敢直接出聲指責。除了縱容小朋友,其他方面亦有落差,例如衛生,太太終於忍無可忍,對奶奶說:這些東西不夠衛生,小朋友不應該這樣,一定要溫習,不可以整天看著平板電腦……於是漸漸開始多衝突。

奶奶一直沒有反駁,也沒有吵架,但其實將受指責的不開心收藏起來,漸漸奶奶睡得很差,整個人「落形」,做事沒精打采,但她沒有向其他人包括兒子提及原因。但日子一久,加上當時疫情的壓力也大,漸漸產生焦慮情緒,最終需要諮詢精神科醫生。

過度活躍症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