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

大約十年前,不煙不酒的Jennifer不幸確診第三期ALK基因突變型肺癌。本以為接受手術後就能夠康復,但手術一年後,癌症再次復發。Jennifer聽取醫生建議後決定服食標靶藥物去控制病情,由第一代標靶藥服食至現在第三代標靶藥,病情亦變得穩定,現在更有不同的興趣,享受生活。Jennifer慶幸未出現腦轉移,但知道腦轉移對肺癌患者的困擾,亦知道現時服用的第三代標靶藥能夠有效治療腦轉移。Jennifer 表示:「其實高昂的藥費並不是人人負擔得起,自己是因為當年加入了臨床研究才能免費服用。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給腦轉移肺癌患者更多支援,尤其是藥物費用方面,讓他們可以有機會用藥控制病情。」

ALK是一種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變異,屬於融合基因,由兩個正常基因意外重排結合而成。非小細胞肺癌分為四期,會出現轉移的情況,而腦部是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約三至四成ALK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腦轉移。轉移後,根據腫瘤在腦部的位置,患者有機會出現頭痛、癲癇等症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生活質素。

然而,由於血管和腦之間的血腦屏障會選擇性地阻隔物質,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抗癌藥物都能成功進入腦部而發揮藥效。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指出:「現時較新的、可更好穿透血腦屏障的第三代標靶藥已經出現,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腦轉移症狀。對於病人來說,可以減少或延遲其他腦轉移治療,例如放射治療、手術治療等。」

今年6月至7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對100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了一份問卷調查,當中 11%的受訪者屬於第三期,89%屬於第四期,調查的目的是了解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情況和在治療期間所考慮的問題。可是,現實情況卻不是服用新一代標靶藥便能解決問題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不少癌症藥物非常昂貴。患上癌症已經非常不幸,應付癌症治理更會影響許多患者的家庭經濟狀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調查顯示,39%受訪者確診後職業受到影響。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我們的調查清楚顯示,86%受訪者認為在考慮新治療時藥物時,費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我們不可低估治理癌症對家庭經濟狀況所造成的壓力,92%的受訪者因為可能需要下一線藥物而感到有經濟壓力,而26%患者更因經濟問題而經歷過停藥的情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能把有關藥物盡快納入安全網,接受政府資助,讓肺癌患者受惠。

(左起)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確診第三期ALK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Jennifer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