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先生59歲,於2005年確診甲狀腺癌。初期並無病徵,直至家人發現他頸部腫脹才諮詢專科醫生。及後醫生建議以手術切除腫塊,同時抽取組織作進一步檢驗,結果確診甲狀腺癌。黎先生先後進行六次甲狀腺癌切除手術,並配合放射性碘作輔助治療,期間情況穩定。直至2020年,黎先生出現氣促以及痰多的情況,經醫生診斷後發現癌細胞已擴散至肺部。及後,醫生處方甲狀腺癌標靶藥物作治療,但因憂慮藥費昂貴,黎先生延至2023年3月才開始使用該藥物。現時氣促以及痰多的情況已有明顯改善。而因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輕微,黎先生現時可維持生活質素,並繼續全職工作。
晚期患者需較長時間穩定病情
香港甲狀腺學會副會長暨臨床腫瘤科專科陳穎樂醫生表示:「甲狀腺癌的生長速度較緩慢,早期不容易被發現,常見症狀包括頸部出現無痛腫塊,並隨時日有變大跡象、持續出現聲音沙啞、喉嚨痛或頸部疼痛、吞嚥時喉嚨出現異物感等。如市民有任何懷疑,應及早求醫接受適當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常見診斷甲狀腺癌方法包括超聲波掃描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若確診甲狀腺癌,目前的治療以三方面為主:手術切除、輔助治療和跟進檢查。當中手術是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醫生會視乎患者情況,決定切除部分甲狀腺還是整個甲狀腺。若患者的癌細胞已擴散至甲狀腺以外的地方,醫生或會把甲狀腺附近的組織一併切除。若手術並未能清除癌細胞,醫生或會加入放射碘治療、體外放射治療或藥物作輔助治療。
然而,約有三分一的擴散性甲狀腺癌患者,由於腫瘤已轉移,無法吸收放射碘,令放射碘治療無效。這情況下,患者可使用傳統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
標靶治療助患者延長存活期
國際臨床研究顯示,標靶治療對晚期甲狀腺癌患者有幫助。陳穎樂醫生表示:「標靶藥物能維持患者的生活質素,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壓、腹瀉、噁心與食慾降低、疲累、蛋白尿等,一般可用輔助性治療處理。」
然而,「有藥無錢醫」的個案仍時有發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指出:「甲狀腺癌標靶藥物已獲中國內地、英國、韓國等納入資助多年。但香港直至現時為止,仍未把甲狀腺癌標靶藥物納入安全網,患者負擔極之沉重。更有患者因藥費問題延遲治療,或錯過治療黃金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現促請香港政府以及關愛基金當局,盡快將相關治療納入藥物安全網,以減輕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面對的經濟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