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是面部痛症,除了經常跟牙痛混淆,痛感更為慘烈。患者痛起來猶如火燒、針拮、觸電、刀割,日常說話、咀嚼、刷牙、被風吹過、甚至吞口水等小事均有可能觸發劇痛。近年更有研究數據證實,太硬、太冷或熱,及太辣食物是三叉神經痛的三大飲食誘因,建議高危者及患者在炎炎夏日宜忍口,避免吃刨冰冷飲及辣菜式。
三叉神經線是面部最粗的神經線,也是第五對腦神經線,從腦幹伸延出來,走入頭顱底近耳上方位置,形成半月結節,並分出三個分支(三叉):第一個分支V1是視神經,負責傳送上眼瞼和前額的感覺信號;中間的第二分支V2是上頷神經,負責傳送下眼瞼、鼻孔包括鼻腔和鼻竇黏膜、臉頰、上唇及上牙齦的感覺信號;最下的第三分支V3是下頷神經,負責傳送下牙齦、下唇及下顎的感覺信號。
三叉神經線雖然左右側各有一條,惟多數患者是面部單側出現疼痛,臨床上女性發病率稍高。
造成三叉神經痛的原因,普遍源於三叉神經根受血管或腫瘤壓迫,導致當中神經元的髓鞘(神經塗層)受損而致脫鞘,情況猶如電線外層的絕緣膠紙脫掉,令訊號異常,當送回腦部,就會使人感到劇烈痛感。多發性硬化症由於也是髓鞘退化的疾病,故患者也比一般人容易兼患三叉神經痛。另患全身性神經線發炎的人士也較高危,但也有一些個案沒有確切原因。
坊間多年來有不少資訊指刺激性食物會誘發三叉神經痛。2021年1月學術期刊 《Korean Journal of Pain》刊登了一份外國研究報告來回應此民間之說。
該研究在 2012至2017年這5年間追查了60名三叉神經患者的疼痛情況。結果顯示,觸發他們疼痛的誘因之中,有九成半是與飲食有關;而當疼痛誘發自某種食物時,第一位是太硬或耐嚼食物,佔10%。至於第二位則是太熱或太冷的食物,有8%人因此而誘發痛楚,負責是次研究的專家認為是由於三叉神經的Aδ纖維協助傳遞口腔內及外的溫度刺激而致。排第三位是辣味食物,有7%人會受其影響。
三叉神經痛對本身的機能沒有什麼大影響。然而,相比起牙痛是持續絞痛式或搏動式的痛感,三叉神經痛卻是無預警的電激痛,這劇烈痛感雖只短至數秒至一分鐘,惟一天可能會頻密出現50至60次,確令人寢食難安。此外,又因是單側痛,患者往往不敢用痛症的一邊咀嚼甚至刷牙,以致可影響口腔衛生,不但生活質素嚴重受損,身心也俱疲,因此絕對需要病向淺中醫。
診斷先作臨床檢查,並排除牙痛、生蛇後疼痛、偏頭痛、因鼻竇炎、耳部感染或其他面部創傷引致疼痛的可能性。如臨床症狀顯示大機率是三叉神經痛,就會安排求診者照磁力共震,以偵測三叉神經線是否受到壓,如有相關發現,就可確診。
治療方面,藥物治療主要是服用抗癲癎藥物,有效但容易出現嗜睡、頭暈。雖然現時當病情受控,服用兩至三個星期後,可在醫生監控下嘗試停藥,惟數個月至半年卻會復發而要再次服藥。
當患者對藥物反應未如理想,又受其副作用嚴重影響,而磁振影像顯示三叉神經線受壓迫,就可考慮做以下常見的手術,以改善及緩解疼痛症狀。
第一種「微血管減壓手術」,是通過入侵性的開腦手術,將施壓的血管和受壓的三叉神經根分開,並利用類似咕𠱸作用的人造物料隔著兩者。術後即時起效,5年內有七成半人可維持無痛狀態。該手術在本地發展及沿用多年,可達根治性功效,亦可用於割走壓著髓鞘細胞的腫瘤。有可能的副作用是同側聽力或會受影響。
第二種「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是利用高分辨率的磁振,配合高精確度的電腦導航,精確找出三叉神經線的病灶,然後在這十分細微的位置放入非常高劑量的輻射。過程毋須麻醉,半天內可完成,屬單次治療。治療後一個月內可發揮最佳效果,3至5年內有五成人的痛症會復發,一成人單側面有點麻木感覺。
第三種「經皮神經節阻斷術」,主要利用X光、電腦掃描作定位,將刺針(導管)由面部皮膚外邊伸入,沿着三叉神經第三個分支去到頭顱底的半月結節位置,再用射頻熱凝、或氣球壓縮、或注入甘油的方法,來阻斷結節內負責痛感的神經元。此療法維持痛症緩解達2至3年,但明顯的風險包括影響眼角膜、長期單側灼痛及出現過敏。

謝日恒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神經外科顧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