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視乎腫瘤位置和期數,大腸癌可採用不同療法,但無論哪種治療方法,治療後的康復期護理都相當重要。
第一至三期大腸癌治療以手術為主,第四期則主要是藥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藥等,有些個案也會需要配合手術或放射治療。例如大腸癌確診時若在直腸位置,可能會建議先接受電療、化療,才進行手術。若是在直腸以外的結腸範圍,一般需要先進行手術,再接受術後的電療、化療作為輔助治療。
至於大腸癌治療後的康復期護理,可分為4大重點,首先是飲食和運動:
飲食——初期肚瀉需適應
手術前的日常飲食大部分在腸癌康復期間都可食用,均衡飲食最重要。此外要注意兩大營養的吸收: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可來自粥粉麵飯等,而蛋白質的來源可以是瘦肉、蛋白、豆類製品等。
至於是否需要多吃可幫助排便的纖維,就人人不同,有些病人排便比手術前困難,有些則投訴有持續的肚瀉,所以需要看個別情況才決定應該多吃幫助排便的食物,還是相反地要避免這類飲食。康復期間肚瀉的主要原因,是切除了一截大腸,大腸變短了,但根據經驗,大腸會逐漸適應新的長度,調節蠕動的速度,肚瀉情況可逐步改善。
運動——好處多宜堅持
由於腸癌手術後,部分病人需要在肚皮上開一個「造口」,並外掛「造口袋」接收排出的大便,因而不少病人從此怕上街,也不敢做運動。其實,現時的「造口袋」已很先進,病人佩戴在身上十分緊密穩固,並附有吸味的碳粉,絕少有氣味滲漏的情況。病人的日常生活不會受影響,做運動也沒有問題。
運動有幾大好處,包括讓病人保持肌肉的強度,不會萎縮;增強心肺功能、保護心血管;而做運動後也較容易感覺肚餓,有胃口進食和吸收營養。當然,所選擇的運動和運動量,應視乎病人本身的體能決定,一般不宜劇烈,散步、耍太極之類會較適合。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