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香港孩子向來都是「繁忙兒童」,想幾個家庭一起聚會,孩子到祖父母家小住幾天甚至是家族大旅行,都只有在暑假這陣子才可發生。所以,孩子的社交禮儀往往在這時候見真章。

學業成績重要,課外活動又不可缺少,社交禮儀雖然課本有教,但很多父母都是在職家長公私兩忙,很難有時間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當孩子和其他朋友和長輩聚會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被認為「沒家教」的場面,尷尬非常。最常出現問題的是餐桌禮儀,曾見過有些孩子吃中餐時伸筷子出餸菜碟上摷自己想吃的那件,亦有小朋友吃自助餐時樣樣都說想吃,結果每件吃一口就放低浪費食物,用餐時發出古怪聲音,亦有一些年紀較小的大吵大鬧,目的是要別人碟子上的食物,場面失禮。

原生家庭在社交禮儀上擔當重要角色,因為每項禮儀都是日常生活,以餐桌禮儀為例,每天都要在家吃飯,在家中好好培養孩子,家長們亦要做好榜樣,例如在家中亦不可食剩碗內的飯菜,夾餸亦不能「飛象過河」,亦不可在碟內摷食物。曾見過有家長因為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因為飯後要專心做功課),竟然容忍孩子吃飯時離開飯桌拿著碗走到電視前吃飯,或食飯時把平板電腦放在桌上看短片,是典型只在乎學業而忽略了生活態度的好例子。其實一家人吃飯是最好的親子時光,最理想是全家人都不看電視不看手機,鼓勵孩子分享校園生活的事,從而可以糾正孩子在餐桌上的壞習慣。

順帶一提,有些家長很喜歡支配孩子吃的東西,甚至想到「不給他們選擇,自然就甚麼都吃」的理論,這通常都是不可行的。曾見過有位媽媽遷就自己口味點了辛辣菜式,沒有考慮子女年紀還小未必接受,孩子吃了一口就說不吃了,她更大庭廣眾罵孩子浪費食物,跟孩子說「有得吃應該吃」,她心裡更認為這是培養子女不揀飲擇食的機會。亦有些家長相反,孩子想試一些新口味食物,但家長卻搶閘說「你不會喜歡吃這個!」就推掉。其實這是大錯特錯,孩子亦會有自己偏好的口味,只要是營養均衡,其實沒必要強迫他們吃不想吃的,亦不應阻止他們試不同口味的食物。因為要孩子懂得尊重別人,你就要首先懂得尊重孩子,這是身教的第一步。

鄭穎珩
臨床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