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題是「不要等、快篩查肝炎」。

為減低慢性肝炎帶來的公共衛生威脅, 特區政府在2020年訂立香港首份應對病毒性肝炎的藍圖——《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制定整體策略及具體行動計劃,推動消除肝炎的進程,以期望在2030年或之前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消除肝炎」的目標。這計劃是是減輕慢性丙型肝炎疾病對香港的醫療負擔的重要里程碑。

現時,本港大約有2.2萬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引致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及肝癌。研究顯示,香港有百份之七的肝癌與慢性丙型肝炎有關。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肝癌是2020年香港第三大致命癌症,約有1,530人死於肝癌。

丙肝病毒最常透過接觸感染者的血液而傳播,例如共用器具注射毒品、重用未被徹底消毒的醫療器械或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及血液製品或在醫護環境中因工作接觸帶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體液。丙肝病毒亦可由帶病毒的母親於分娩期間傳染給嬰兒,但並不常見,母嬰傳播風險估計為4-8%。

丙肝的高危人士包括曾以未被徹底消毒的刺針紋身或穿環的人士、接受腎臟透析的病人、注射毒品人士、曾輸入可能受污染的血液製品的人士、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男男性接觸者。丙型肝炎感染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病徵的,即使有臉黃、噁心、疲倦等不適,也難以分辨是否與丙型肝炎有關。因此,如有以上高危因素的人士,或抽血報告發現肝酵素持續不正常者,應盡快接受檢測。篩檢丙型肝炎感染最快及準確的方法是透過血液樣本抗體檢驗,而呈陽性者再進一步確認血液中帶有丙肝病毒核酸,從而作出診斷為丙型肝炎帶病毒者。

丙肝可以靠口服藥物根治。現時,香港已採用「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作丙型肝炎的一線治療藥物。8至12星期的療程可以將九成以上的丙肝病毒感染「斷尾」,療效顯著,副作用少。成功清除病毒後,大大減低病人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及因肝病致死的風險。丙肝患者如有嚴重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在丙型肝炎康復後,需要定期接受肝癌的篩查,及早找出併發症。

此外,由於丙肝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會誘發二型糖尿病、腎功能損害、心血管疾病、神經精神症狀等。丙肝病毒亦會影響人的代謝功能,阻礙胰島素控制血糖。過往有本港的研究指,16% 的丙肝患者同時患有二型糖尿病。因此,患有糖尿病且具丙肝高危因素的人士可考慮篩檢丙肝,若發現有慢性感染,應及時治療。一方面減低丙肝轉為肝硬癌及肝硬化機會,另一方面對糖尿控制也會有好處。

值得留意的是,丙型肝炎感染「斷尾」後,身體對丙型肝炎是沒有抵抗力的 ,而且現時沒有可預防丙肝的疫苗。所以,丙肝康復者應避免再接觸高危因素,也不應與他人共用剃刀、牙刷等有機會受血液污染的個人物品,避免再染病。

總括來說,丙肝高危人士要提高警覺,盡早接受檢測,免得肝病發展成不可逆轉的階段。病情輕微的丙肝患者服用安全有效的直接抗病毒藥物後絕大部份能斷尾,要避免接觸他人體液等高危因素以免再感染。

腸胃肝臟科專科麥龍兒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