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根據衛生署控制肝炎辦公室數字,一項2015至16年的流行病學研究推算,全港約7.2%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由於1988年起,政府為初生嬰兒注射乙肝疫苗,由該年起出生的嬰兒大部分對乙肝有免疫力,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黎梓滔表示,根據較早前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本港乙肝患者由20年前平均約40歲,已上升至近年約55歲,而隨著患者的年齡增長,往往同時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問題,引起「共病」,當中,又以骨骼及腎臟的「共病」,最會影響乙肝用藥。

黎梓滔醫生表示,感染乙肝並非人人會有徵狀,因此被不少人忽視。然而,當肝臟受病毒影響出現發炎等問題,輕則上腹不適等沒有明確指引性的症狀,嚴重會出現肝硬化,肝代償不全及肝癌。

乙肝「共病」要調節用藥

此外,乙肝患者往往由於本身還有其他疾病,稱為「共病」,當中骨骼及腎臟疾病會影響乙肝治療方案,黎梓滔醫生說:「有這兩類共病,在乙肝用藥方面便需要有些整調。」他解釋,現時主要治療乙肝口服藥之一名為「替諾福韋」,其下又分為「富馬酸替諾福韋」(簡稱TDF)及「磷丙替諾福韋」(簡稱TAF),TDF可能會對骨質及腎臟構成負面影響,因此針對有骨、腎兩類「共病」的乙肝患者,如要選用「替諾福韋」,醫生都會改用TAF。

「醫生會因應病人狀況選擇最適合藥物。」黎梓滔醫生續稱,現時藥物愈來愈進步,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但患者即使病毒量受控或肝功能回復正常,不代表已經根治乙肝,提醒患者切勿自行停藥,必須按照醫生指示服藥。

而由於乙肝和共病有機會互相影響,因此乙肝患者在服藥期間,必須按指示作定期檢查,讓醫生檢視治療方案及藥物的選擇,需要時可轉換藥物。

黎梓滔

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