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夫妻常在掛在口邊的一句是「你到底願意為我付出幾多?!」甚至有伴侶更認為「付出」是用作衡量被愛的指標,然而很多人連「付出」的定義都不知道。
有次和女性朋友閒談,和她討論到「你曾經為你老公做過甚麼令他很感動?!」我想了想,婚姻就是將兩個在不同原生家庭成長的人放在一起生活,從兩人世界到生兒育女組織家庭,兩口子都經歷過不少心理挑戰。很多人都誤會以為自己做了一些為對方好的事,就大安旨意期待感謝甚至回饋,然而你心目中的好卻未必等於對方想接收的恩惠,甚至對方根本不明白的好意,夫妻之間往往在這些心意落差中產生磨擦,影響感情,得不償失。事實上有時做太多「好意」,對方會令感到窒息受不了,只有付出的一方感到舒服滿足。
舉一個常見出現爭拗的例子吧!相信大部分人都認為夫婦應該同時出席雙方家長的家庭聚會,而在我眼中覺得有些時候不一定需要,我甚至會讓丈夫獨自回父母家吃晚飯。別人認為我在討著數,不用回夫家打交道,其實我丈夫是家中獨子,丈夫單獨回家可以讓「長老」可以更自在和兒子相處,重拾我們原生家庭的溫韾感覺,我亦鼓勵丈夫帶父母出外小旅行,回味他們昔日的快樂時光。
當然如果夫家是大家族的話,決定的方案考量亦會有所不同。為何有這個想法呢?換個角度來看,我亦是父母的女兒,我亦會享受獨自回娘家和父母相處的時光;我亦是一位媽媽,我亦明白到母親和兒子的獨處的重要,這個情感關係不會隨年齡減退,相反是需要持久維繫的。有時候,適當地給大家空間也是維繫感情的一個方法。
和原生家庭的良好關係,是夫妻建立新家庭的良好基石,亦是給孩子的一個好榜樣。

鄭穎珩
臨床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