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日

根據醫管局最新數據, 2020年子宮內膜癌於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四, 新增病例為1,186宗,按年上升約3.4%。然而,傳統用於晚期子宮內膜癌的藥物選擇限於化療,成效未如理想。有74歲患者就透過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成功令已擴散的癌細胞縮小,但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表示,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現時並未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內,促請政府增撥資源,加快納入藥物名冊。

子宮內膜癌的成因是排卵週期不規律或沒有排卵,令內膜細胞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形成內膜增生的癌前細胞。這些細胞有可能進一步轉變成癌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指表示,確診時子宮內膜癌約10%患者有遠端轉移,而當中的晚期個案,五年存治率只有約17%,她說:「傳統治療選擇限於化療,成效未如理想,且副作用較多,患者一般甚為抗拒。」

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延長存活期

潘智文醫生引用研究數據指,如果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接受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有助延長存活期。根據第三期國際臨床研究將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是使用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另一組則使用醫生選擇的化療。研究顯示,使用新型治療的患者整體存活期比化療有效延長約五成至18個月;無惡化存活期亦能延長逾七成至6.7個月。她說:「參與研究的 346 位患者,使用聯合標靶免疫治療後,治療反應率(ORR)超過三成,當中半成達完全緩解,疾病控制率約為七成。」

潘智文醫生又以其中一位病人個案為例,陳女士(化名)74歲,2018年確診子宮內膜癌並在同年進行手術。2020年癌症復發,癌細胞轉移至陰道穹及肺部。2020年至2022年間於加拿大接受3線化療,因病情惡化且化療毒性顯著,故來香港求醫。當時病人的症狀包括陰道流血,咳嗽及氣促。2022年中病人開始使用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治療3個月後除輕度肝功能紊亂和消化不良造成腹瀉外,陰道停止流血,病人亦能夠進行所有日常生活的活動並維持生活質素。4個月後的PET評估顯示,病人的所有腫瘤部位均有縮小。「可以同啲孫去街,生活質素有明顯改善。」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表示,由於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成效理想,但仍未納入現時醫管局藥物名冊內,有子宮內膜癌患者為了上述治療花了大部分積蓄,擔憂日後生活,期望政府提供資助。她促請政府增撥資源,加快納入藥物名冊,同時加入關愛基金資助項目範圍內,以減輕病人沉重負擔。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左)引用研究數據指新型聯合標靶免疫治療比傳統化療有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促當局盡快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