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丙肝)可以引致肝硬化及肝癌。據估計,本港可能有0.3-0.5%,約2-4萬多的人口患有丙肝。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李亭林表示,丙肝現時有藥可治,但有部分丙肝藥物有機會和治療其他病的藥物相沖,須小心替病人選擇可減少相沖的藥物。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李亭林指出,本港的丙型肝炎高危群組包括以下兩大類人士:
- 1991年7月前年曾在本港接受輸血,因為紅十字會在這年7月才開始為收集的血液進行丙肝測試,在此之前接受輸血的人士有機會輸入受丙肝污染的血液。
- 共用針筒(不論是否吸毒)或穿耳、紋身等工具的人士。
「在上世紀90年代,即發現丙肝的初期,治療丙肝的藥物成效並不理想,兼且有很多副作用,但隨著科研發展,現在已有有效的『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簡稱DAA)藥物,每日服藥一粒已可有效控制丙肝,療程一般是8至12星期,只有極少數需要24星期,臨床研究顯示95%的丙肝可以獲得根治,大大減低病人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及因肝病致死的風險。」李醫生說,「所以在今天,丙型肝炎已非不治之症。」
不過,醫生制訂治療方案時必須仔細了解每個個案,選擇藥物,以避免所選擇的丙肝藥物和病人有需要服食的其他藥物相沖,例如部分用於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的精神科藥物。李醫生解釋表示,「正常來說,我們服藥後,肝臟的酵素就會把藥物分解,但有部分丙肝藥物會結合在肝酵素上,令一些精神科藥物在分解的時候受阻,形成被分解的藥性較少,留在體內的藥性卻較高,增加了它帶來的副作用,並不理想,所以需要避免。」
解決的方法有兩個:一是調節藥物的劑量,然後緊密觀察病人的情況,目標是維持對丙肝的有效治療,同時減低相沖帶來的影響;二是選擇不會和相關藥物相沖的丙肝藥物。 「所以現時醫生處方丙肝藥物前,都會先了解清楚病人的丙肝基因型,肝臟功能,有否丙肝併發症,以及他本身需要服食的藥物,以常見的精神科藥物為例,應選擇不會和精神科藥物相沖的丙肝藥,減少因相沖對病人的影響。」李醫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