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大腸癌是危害香港市民健康的第二大癌症殺手,2020年新症共5,087宗,佔癌症新症的14.9%,僅次於肺癌,預計在未來大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仍會持續上升,並不斷增加本港公共衛生及醫療資源開支。

但同時,大腸癌亦是最能預防的癌症之一,可以透過早期篩查等方法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大腸黏膜由正常變成腺性瘜肉再變成大腸癌,往往需時10至15年,而參照國際臨床指引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若有大腸癌或癌前瘜肉家族史的人士,建議將大腸癌篩查年齡提前到40歲進行,以做到「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2022年11月,華昇診斷中心聯同「健康惠港」,推出了「COLOTECT大腸健康檢查計劃」,共免費贊助1,977名年齡介乎30至94歲的市民接受大腸健康檢測服務。截至目前,這計劃總共檢測出118宗陽性異常個案,陽性異常檢出率高達6%。其中有3位受檢者最終確診患有癌症,5位確診患有腺瘤(癌前病變),18位確診患有大腸瘜肉,另外有5位受檢者確診患有腸炎、憩室等腸道疾病。

外科專科醫生梁金豐表示,早期大腸癌治療以手術為主,「包括藉內窺鏡手術將癌症連同週邊黏膜等一併切除,另外也有微創手術方法,傷口細小,復原較傳統手術快。大部分第一期的腸癌可在內窺鏡或微創手術下進行切除,現時平均五年存活率高達95%以上,所以及早發現腸癌對治療有很大幫助。」

然而,早期的腸癌大多沒有徵狀,要靠有效的篩查發現。

目前本港最常用的大腸癌篩查方法是大便隱血測試,但對早期瘜肉偵測靈敏度較低,且容易受痔瘡、肛裂等出血情況影響導致假陽性。近年,「多標靶糞便DNA大腸癌篩查」技術已成嶄新的大腸癌篩查方法,市民可以安坐家中進行大便樣本採集,並將樣本交回醫務中心,化驗所通過檢測大便樣本攜帶自腸道自然脫落的細胞中的3個腸癌標誌物的DNA甲基化水平,從而評估受檢者的大腸癌風險。這方法屬於非入侵性技術,既不容易受飲食、痔瘡等情況影響,也能大大提高對早期瘜肉、腺瘤以及癌症的檢測準繩成度。

外科專科醫生梁金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