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體系在全球首屈一指,可是病人無法接觸新型藥物「等死」的情況仍時有發生。例如,免疫治療用於晚期具PD-L1蛋白水平表現的「非小細胞肺腺癌」上,已獲國際認可多年,可是本港政府在資助此群病人上「只做一半」,只資助「高PD-L1 蛋白水平患者」。而PD-L1蛋白水平低分的患者,就未能像「高分」患者那樣,可以申請關愛基金資助。這群「低分」的肺癌患者無法獲得政府資助的免疫治療,即使與「高分」肺癌病友於公立醫院使用同一種藥,卻必須承受不一樣的藥費,「同病同藥不同命」。
病人組織同路人同盟爭取平等醫治機會,秘書陳偉傑先生表示:「希望政府可盡快改善這個問題,將免疫治療的資助擴展至所有適合的晚期肺癌病人(具PD-L1蛋白水平),給他們一個公平而有效的治療機會。」
陳偉傑欣賞政府在支援晚期肺癌病人一直努力:「目前約一半晚期肺癌病人屬基因突變,均有不同的標靶藥在資助網幫助他們。但沒有基因突變的,就只有『高分』人士可享有資助。」他慨嘆,每年約300個「低分」的晚期肺癌病人當中,有些住公屋或劏房,可能連一兩劑藥物的錢也沒法籌到,家人只能做好心理準備。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浩勳醫生指出:「大約60%病人被診斷患肺癌時已是第4期,不適合進行手術。因此,醫學界近來集中研發精準治療,以幫助晚期肺癌病人。10數年前標靶藥的硏發為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帶來希望。8年前,免疫治療的推出,令PD-L1蛋白水平患者可選擇單一免疫治療或免疫治療聯合化療,並已有5年國際存活數據,因而成為國際晚期肺癌治療的用藥指標。」
與會的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女士,多年來推動政府於癌症藥物支援的發展。除了參考不同地方提出優化藥物註冊、納入公院《藥物名冊》和新型藥物議價策略外,她亦關注到政府以生物標記檢測結果以決定病人是否獲得資助。她呼籲說:「政府應該針對每一群組病人的『精準需要』,更有效地配對資源,從而讓病人獲得更精準的治療,達到『精準支援』的效果。提供到位的醫療服務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王道,讓人才安心在港工作生活。病人得到適切醫治,康復後能回到工作崗位,更可提供更多勞動力。」
葛珮帆又引用其他不同地區,如新加坡、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及英國等,早已將免疫治療資助全面推展至所有具PD-L1蛋白反應的晚期肺癌病人。因此,她促請政府勿讓本港落後於其他的醫療體系。
現年68歲、屬於「高分蛋白水平」的患者陳子輝先生分享了他的抗癌路。他曾做過10年煙廠和10年噴漆工作,每年有驗身和照X光肺片,6年前突然發病,已是第4期肺癌。
陳先生表示:「當時免疫治療完全未有資助,只能靠兩個女兒及其他親人幫忙,得以開始療程。打了40針,已山窮水盡,正打算放棄。」幸好當時政府宣布將免疫治療關愛基金資助提供予「高分蛋白水平」患者,他因此可繼續療程,完成其後的30多針。現時情況穩定,只需定期覆診,更重投職場。他感激政府的資助,新型藥物與政府資助決一不可。他勉勵其他同路人繼續積極接受治療,與醫護合作,同時,他希望「低分」患者可盡快盼到資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