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來覆診的李先生仍耿耿於懷當年有醫生說他只有少於5%機會能生存超過五年,吩咐他想吃的便吃,想做的便做,現在八年轉眼過去,腫瘤在治療後從未復發,生活也完全復常。
癌症病人的問題林林總總,聽得最多肯定是關於生命長短的問題!有些病人開宗明義直接問:「我仲有幾耐命?」,有些病人會問得比較婉轉:「我還可以看到兒子大學畢業嗎?」,前者的問題基本是反應性,一聽癌症就聯想到死亡,而後者發問時明顯有經過一些沉澱,並表達當刻心目中最想做的事情。
如何回答?是科學,也是藝術!
要再三強調腫瘤科醫生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可以和病人分享的都是已發表的數據,即是以統計學方法分析過往若干患上相同癌症病人所得出的存活率,而存活率一般都與癌症期數(即腫瘤大小、淋巴多寡、有否轉移)相關,比如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的數據,第一期腸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接近96%,這些病人如果問自己還能活多久,可以乾脆答他們「好似正常人一樣」,因為他們絕大部份癌症已「斷尾」,生命長短跟癌症基本上沒有關係!
相反第四期腸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卻不足10%,但要理解這「10%」並不容易,變數亦非常大,為了避免令病人一下子跌到絕望的深淵,所以這時候不必先談數字,反而要讓他們客觀和理性地分析,讓他們明白除了癌症期數之外還有很多因素要考慮,例如病人的年紀(年老vs年青)、身體狀況(多病vs無病)、器官功能(衰竭vs正常)、治療意願(保守vs進取)、擴散程度(多處vs單一)與治療強度(單藥vs多藥、手術vs非手術)等等都會大大影響個別病人的實際存活率!計劃好治療之後亦並非開始「倒數」,而是要讓病人明確知道未來需要看重的指標,例如定期評估療效和治療毒性,這樣他們才能一步一步走向隧道盡頭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