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下週二)為世界哮喘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有2.62億人受哮喘影響,估計現時香港哮喘患者逾40萬人。每年平均有70-90人死於哮喘病發,其中有20-30人正值精壯之年(15-44歲)。
十多年前,當時年約55歲的馮先生突然咳得很厲害,一星期内連續求醫四次也未見好轉,終於有一晚馮先生忍受不了,去了急症室,當值醫生表示他有嚴重哮喘,十分危急,即時要用呼吸機又要嗅氧氣,服了很多藥,幸好十幾日後跨過了鬼門關,病情終於穩定下來。
「出院後醫生給我處方很多藥物,有吸氣劑、類固醇、救命藥等,我都乖乖用藥,但對病情沒多少幫助。之後三、四年我成了醫院常客,每年都出入醫院十次八次,曾經一個月內住院廿多日。一般病人覆診期三個月、六個月,但在我病情最嚴重的時候,覆診期是一星期一次,由此可知情況有多壞。」馮先生邊感慨邊說。
醫生指出其中一個引發馮先生哮喘的原因,是他住在公屋低層,每到春夏交接季節,木棉花絮飛來飛去,令他的哮喘病發更嚴重更頻密。「幸好醫生為我找到社工幫忙,幾年後搬去了其他區的公屋高層單位,病發真的少了。直至兩年前,醫生表示我的病情適合使用生物製劑,問我願不願意嘗試,本來藥費很貴我無法負擔,醫生便幫我申請基金資助。記得注射生物製劑第一針前幾天,我很不舒服,感覺是哮喘快將發作。在醫院打了第一針後步行回家,只行了一半路程便感覺很不一樣,好像變了第二個人,之前的不舒服完全消失,簡直不相信這樣神奇。」
呼吸系統科專科石嵐軒醫生表示,「嚴重哮喘」可定義為儘管患者使用大劑量的吸入性皮質類固醇,再配合第二種控制藥物和/或口服皮質類固醇治療,但哮喘病情仍然不受控制。「嚴重哮喘患者發病率及死亡風險均較高,但有三大策略可降低相關風險,包括藥物、自我管理及生活模式。」
首先,哮喘藥物可分為即時舒緩及長期預防兩大類,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調校藥物組合及劑量,以達致最佳療效。大部分治療哮喘的藥物都是經吸入的途徑,使藥物直接到達肺部,讓藥物較快發揮效力,減低副作用。吸入器有多種類型包括壓縮吸入器,乾粉劑和輕霧吸入器等。病情嚴重時,口服藥物亦可與吸入式藥物一同使用,從而更有效控制病情。雖然大部分患者可以透過藥物治療達至完全控制哮喘的無症狀目標,可是約有3-10%患者屬於嚴重哮喘,即使給予最高劑量藥物仍持續出現嚴重症狀,急症發作時可危及生命,故醫生會考慮處方生物製劑予這類患者。
除了藥物,其他兩大策略當然亦十分重要。呼吸系統科專科護士兼前香港呼吸系統科護理學院主席列碧琪表示,哮喘症狀多變,所以應密切紀錄及留意病情變化,做好自我管理。如果出現以下任何哮喘嚴重徵狀,應立即求醫:
1.止喘/救急藥物療效持續時間不長或完全無效果,呼吸仍然急促、困難
2.說話困難
3.口唇或指甲發灰或藍
4.呼吸時鼻翼煽動
5.呼吸時肋骨和頸部皮膚凹陷
6.心率和脈搏非常快
7.行走困難
做好自我管理以外,列碧琪亦分享了幾個生活小貼士,包括患者要確保能正確使用吸入藥物,按照醫護叮囑的頻率使用;定時到診赴約;最好不要飼養寵物,如貓、狗、雀鳥等;不要在屋內放置有強烈氣味的東西,像香水、燒香燭或香薰油等;在天氣潮濕時使用抽濕機或冷氣機,以保持室內乾爽,減少霉菌及塵埃蟎的滋生;於適當時候注射流感疫苗,並提防被感冒病人傳染;避免接觸各種致敏原,如塵蟎的排泄物;照顧心理健康;外出時帶備哮喘快速緩解藥物和適當衣物如頸巾及外衣;留意天氣、氣溫的轉變,以及空氣質素健康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