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為香港電台第五台節目《清晨爽利》錄音時提到,3月是大腸癌關注月,主持佩佩馬上問為甚麼是3月呢?是不是3月大腸癌的個案特別多?還是有關大腸癌的檢查都應該在3月做?答案都不是,大腸癌不像流感,沒有季節性。翻查資料,將3月定為大腸癌關注月是源於美國,倡議者為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網上白宮檔案內2000年2月29日的新聞稿雖沒有解釋為何選擇3月,但有詳述倡議的背景為日益增多的大腸癌新症和死亡個案,並希望藉着國家大腸癌關注月,提高公眾對大腸癌篩查的認知和鼓勵健康生活方式以預防大腸癌。
以香港為例,每天有14人新確診患上大腸癌,有超過6人因此死亡,故此提高香港市民大眾對大腸癌篩查和預防的認知,實在是刻不容緩!幸而衛生署轄下衛生防護中心的大腸癌篩查計劃漸見成效,由2016年以先導計劃推出以來,到2021年底已為超過27萬名合資格市民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當中陽性比率約為13%,繼而接受大腸鏡的病人超過六成可見大腸瘜肉,5%確診患癌!究竟我們應如何解讀這些數字?第一,13%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比率相對其他國家為高,不排除香港市民對篩查意識仍然薄弱,並非在無病徵下作篩查,反而在已經有病徵時才參與計劃,拉高了陽性比率,亦有機會拖低了篩查的成效;第二,被發現有瘜肉的六成人士可說是完全防止了瘜肉演變成癌的機會,是真真正正的防患於未然;第三,縱使有5%的病人確診患癌,但分析發現這批病人的癌症一般比較早期,亦即是治愈率比較高,可說是做到病向淺中醫!
香港人整體對大腸癌篩查和預防的意識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作為個人可率先響應,無需等到9月尾的國際末期大腸癌關注日才後悔莫及!
![]() | 作者: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