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這四個字,不少父母常掛在唇邊,事實上他們都會落實執行,例如在孩子面前絕對不會說粗話和吸煙,保持禮貌和孝順長輩。然而這只是以身作則的其中部分,甚至只是表面層次,再深一層次是父母對每件事的看法。
父母也許不明白,即使自己沒有跟子女解釋對事物的看法,但孩子對父母的思緒是敏感的,他們會不經不覺間以父母的思維作藍本,去建立自己的想法和立場,所以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遇到的事有偏見的話,對孩子的影響可以極深遠的。
Jenny說她明天要到學校見老師,她很苦惱的說:「唉!阿仔的同學Angus好倔強,雖然他本質不壞,但他和他媽媽都好偏激(她說在家教會和Angus媽媽交過手),兩母子小小事都反應好大,我個仔說今次只是跟Angus開玩笑,他就大吵大鬧想推阿仔落地,所以阿仔才動手打他的!真心我覺得阿仔沒有做錯!」
這個案中Jenny對整件事很多前設,首先她早已批判同學Angus和他媽媽都是偏激分子,這樣令兒子覺得Angus本身做甚麼都不對,只要自己有強勢位置就可以欺凌他,兒子心目中就是「媽媽早就說過Angus不是好孩子,我才是!」Jenny亦一心認為自己兒子動手打同學也像是迫於無奈,雖然她亦有跟兒子說不應該打同學,但她這樣的思維亦令兒子感到在這件事中雖然不對,但媽媽心裡是支持自己的,變相令他做了野蠻行為亦可以理直氣壯。
孩子的教育可以交給學校,父母最需要灌輸的是德育,身教是重要一環。Jenny用潛移默化的手法讓兒子認為同學和同學媽媽是有問題的,這未免太武斷;雖然她明白兒子不應該動手打同學,但因為她心裡認定一切事因為Angus的倔強而起,兒子會不知不覺間感受到媽媽的支持,即使自己打同學亦是有道理,這樣下去孩子的道德觀可能會被歪曲了。
其實孩子的世界和觀點,與成人世界不一樣,多聆聽孩子對身邊事物的意見,爸爸媽媽不妨與孩子一起討論,會有助減少成人常見的偏執影響到孩子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