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日
鼻咽癌

縱使鼻咽癌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常見,在香港的總新症數字更由以往的千多宗下降到每年不足800宗,但不能不提的是鼻咽癌在20至44歲的香港年青男性中仍是最常見的癌症,單是這個年齡組別每年便有約100個新症!由於他們一般都是在職人士,甚至是家中經濟支柱,所以鼻咽癌對社會及經濟的影響實在不容忽視!

鼻咽癌又稱「廣東癌」,顧名思義患者多為祖籍廣東一帶,成因或與基因、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而由於EB病毒的基因亦幾乎存在於每個腫瘤樣本之中,所以透過血液測試EB病毒基因濃度亦可篩查及監察鼻咽癌病情。鼻咽癌是少數不需要動手術而單靠電療可以根治的癌症之一,第一期鼻咽癌電療可根治接近百分百的病人,而第二、三期的病人透過電療加上化療治愈率亦有七至八成。不過以高劑量電療頭頸部位是最辛苦的癌症治療之一,除了透過日益精準的電療技術之外,亦實在需要病人的堅持與鬥志!

鼻咽癌由當年的不治之症變成今天的可治之症,香港實在貢獻良多!在眾多香港的鼻咽癌醫學專家之中,何鴻超教授肯定是當中的佼佼者!何教授一生專注鼻咽癌研究,「何氏鼻咽癌分期系統」和「何氏鼻咽癌放射法」更是國際知名。何教授出身顯赫,1940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二戰期間曾在中國軍隊服役,戰後赴英修讀放射診斷課程,1949年回港,打開香港放射診斷及放射治療新一頁:先後創立香港放射診斷及腫瘤學院、第一間專為癌症病人而設的南朗醫院、第一個專注服務癌症病人的慈善機構香港防癌會等等,故他被尊稱為「香港放射診斷及治療之父」!

何教授雖然已於2005年離世,但大家仍然銘記他的貢獻,例如香港防癌會的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旨在資助癌症病人購買醫管局安全網內自費藥物;香港放射科醫學院亦每隔兩年舉辦何鴻超教授講座,邀請社會賢達為會員授課。

作者: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