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頭頸癌

頭頸癌是一種在香港相當常見,卻又經常被忽視的癌症。過去十多年,頭頸癌的新症數字持續上升,而頭頸癌每年的平均死亡人數為210人,死亡率達三成。

人的頭頸部位,因應位置不同,分為鼻腔、口腔、咽(包括鼻咽、口咽、下咽)、喉和唾液腺等部分。顧名思義,頭頸癌就是頭頸部位出現癌症病變,可以分為頭頸鱗狀細胞癌和鼻咽癌兩種,並以原發部位來命名,例如口腔癌、下咽癌、喉癌等。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義務秘書及外科專科黎逸玲醫生表示,頭頸部位癌症的病理表現,多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大約佔85-95%,餘下的是淋巴癌、腺癌、肉瘤等,但數量相對較少。頭頸癌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習慣(抽煙和喝酒)、病毒感染(人類乳頭狀瘤病毒、EB病毒),以及遺傳因子改變等。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今年年中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97位頭頸癌病人,結果顯示,頭頸癌中佔最大比數是鼻咽癌。當中,超過80%受訪者正在康復階段,13%受訪者的癌症仍處於或已進展到出現轉移。調查中,95%受訪者曾接受放射治療,其次是化療。然而受訪的頭頸癌患者提到,傳統的治療方式(放射治療、化療或標靶治療)引致較多副作用,包括聽力受損、進食困難、味覺改變、口乾、吞嚥困難和口腔潰瘍等。大多數副作用持續數月,而聽力受損和口乾影響半數患者一年或更長時間,情況令人擔心。

調查中亦發現,有6%的頭頸癌患者表示曾接受免疫治療,大部分使用過免疫治療的病人對治療效果持正面態度,惟有病人認為藥費較貴,難以負擔。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江善彤表示:「希望政府可盡快將免疫治療用於頭頸鱗狀細胞癌的一線治療,納入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讓更多頭頸癌病人受惠。」

頭頸癌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江善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林嘉安醫生、黎逸玲醫生。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主席及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表示,針對已轉移的頭頸癌,多年來第一線的標準療法是化療和標靶治療,而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在數年前首先應用在第二線治療上。而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步,跟免疫治療相關的研究日漸成熟,不但大幅改善以前頭頸鱗狀細胞癌治療上的困境,同時也降低了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問題,為患者和家人帶來新轉機。

「根據第三期臨床研究,免疫治療單藥或聯合化療,比傳統標靶治療及化療具有整體存活效益,可降低死亡風險約兩成。常見的免疫治療副作用包括有疲倦、噁心嘔吐、腹瀉等,也有機會出現炎症性副作用,但整體副作用輕微及合乎預期。」林醫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