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近公布了2020年的最新數據,沒有看錯最新的數據確是2020年,因為收集全港癌症數據工程浩瀚,由病人診斷或過身作資料記錄,從整理、分析、報告都牽涉大量人力物力,能夠在2022年公布2020年的數據實在是非常有效率!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在十大排行榜中排名第二,每年新症超過5,000宗 ,奪去接近2,300人的生命!從另一角度看,即是香港每日有14人會被告知患上大腸癌,香港人一生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大約是三十分之一(男性:廿四分之一,女性: 三十九分之一)。報告顯示第一期大腸癌病人5年存活率有96%,第四期卻只有不足10%,所以關鍵是如何預防和及早發現大腸癌,減低晚期和死亡風險!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Bert Vogelstein 教授的癌症基因研究享譽國際,他早在30年前已提出「腸癌細胞基因病變模型」, 揭示腸道表皮細胞由瘜肉變成癌需要累積不同的基因突變,過程歷時10至20年,亦即是說如果在瘜肉階段能夠被切除,大腸癌不單止可以及早發現,甚至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大腸癌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知道有效的預防方法而沒有重視!
以大腸癌篩查計劃為例,香港衛生署於2016年以先導形式推出, 2018年恆常化、並於2020年全面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服務。計劃參加者只需要先做大便採樣以進行免疫化學測試,如結果呈陽性(即代表大腸內可能有瘜肉或癌病出血),這些病人會被轉介進行大腸鏡檢查。筆者的父母亦有受惠於這個篩查計劃,過程簡單快捷。可惜大眾的參與度不足,整體參與篩查的人數只有計劃目標人口的大約十分之一,情況值得大家反思!所以在此奉勸各位心動不如行動,各位合資格人士請積極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防患於未然!
![]() | 作者: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