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中年危機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們不時聽見「高危群組」一詞。的確,辨別出高危群組是醫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的題目,旨在及早找出高危人士,預防疾病或進行針對性治療。過去有不少研究都指出「年齡」是眾多疾病中可靠的預測因子,這從抑鬱症甚至整體精神健康的角度看也不例外。

小時候人們總希望快點長大,然而到中年卻有種急切想回到年輕時期的衝動 ,就是「中年危機」。「中年危機」的概念早在1965年由精神分析學家Elliot Jaques提出。中年壓力通常源自照顧年邁的父母、與日漸成長的子女溝通的隔膜,及維持家庭財政的責任等,尤其身體各種長期病患漸漸湧現,加重醫療、財政和精神負擔,女性亦開始經歷更年期。

遇上中年危機本身,並不等於有精神疾病,但若然沒有足夠心理和社會支援,負面情緒則可能日積月累,使中年人士成為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高危群組」。較早前我們於《刺針區域健康》(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發表一項研究,探討「難治型抑鬱症」的發生頻率、併發症和致死機制,發現抑鬱症患者也會出現類似抗生素耐藥的情況,即現有一線、二線抗抑鬱藥對症狀控制不佳,可藉誘發其他精神疾病增加死亡風險,亦消耗大量醫療資源,卻損失了社會生產力。

受中年危機概念啟發,最近我們提取了同一數據庫中1,479位難治型抑鬱症患者,分析他們的年齡分佈,發現47.4%難治型患者年齡集中於40至59歲,顯著高於該年齡層組同年在全港人口佔比的35.4%。另外,死於非自然的難治型患者平均年齡僅為38歲,正值支撐家庭、貢獻社會的盛年。這些簡單卻驚人的數字,意味著抑鬱症和其影響較常見於中年階段。

縱然「中年危機」不足以完全解說抑鬱症或難治型抑鬱症的出現,然而在這階段經歷精神疾病不但會增加非自然死亡的風險,錯失貢獻社會的黃金年華;如疾病慢性發展,也會伴隨著更高的身、心併發症的風險,帶來各種慢性而長期的醫療和心理負擔。

加上作為家庭或社會的生產力中堅分子,他們大多處於為工作拼搏的關鍵歲月,情緒病的出現也許會使他們在親友和同事面前羞於啟齒,旁人的眼光或許比起疾病本身還要令人難受。因此,中年人士或許屬於另類被忽視的隱形「高危群組」,值得社會和身邊人給予更多心理關懷。

中年危機
(右)港大醫學院內科系、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李雪博士,(左)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博士研究生陳健宜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