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
腎石

腎石又稱腎結石,是常見的尿道結石疾患之一,好發於30至50歲的男女,只要患過一次,5年內復發機率可高達3成。近日,有美國著名醫院的研究指出日常膳食中多攝取鉀質及鈣質,可幫助預防腎結石復發的症狀。

腎臟有製造尿液的功能,當尿液濃度高,腎實質內的腎小管就會出現結晶小粒,並會從腎乳頭流出而積存在腎小盞、大盞及腎盂這些連接輸尿管的位置。如果尿液持續濃度高,久而久之這些積存的結晶小粒就會聚沙成石,形成腎石。

腎石體積小時多沒有症狀;但當較大時,有可能導致單側腰痛,再者一旦跌落輸尿管並「卡著」致不能排尿時順道送出體外,更會出現腎絞痛難耐、噁心、嘔吐、血尿,甚至可出現感染而發燒發冷等症狀。

流汗多而飲水少,長期攝取過量咖啡因或含大量草酸食物如朱古力、果仁等,及多鹽高鈉飲食習慣的人士、很容易生腎石。此外,孕婦的輸尿管受子宮壓着而蠕動較慢令尿流受阻,長期臥床又缺乏運動的病人及患腎小管漏出症患者,因流失鈣質而大量積在腎臟,這三種情況者均是腎石高危族。而副甲狀腺出問題者、高尿酸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及正接受化療人士,生腎石的風險也較高。

早期的腎石由於一般沒有明顯症狀,多在體檢時才發現,可暫接受醫學觀察。但當腎石大至直徑接近4至5毫米 ,雖仍可先嘗試多飲水排出,惟當感痛楚,白球指數高,甚至腎炎致影響功能,則須即送院救治。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腎石大小、數量、位置和種類,而決定採用「體外衝擊波碎石術」、「輸尿管鏡取石術」或者「經皮膚腎穿刺取石術」來移除腎石。

預防生腎石及腎石復發,日常必須攝取足夠的水分。每日8杯水只是一個基本指標,在夏天或因職業及運動習慣導致流汗多,更需多於8杯水的補充,建議參考自己的小便顏色,清澈或微黃代表水分足,愈深色則愈顯示水分不足,須即「補水」。

8月初美國Mayo Clinic就有一份關於預防腎石的研究,發現含有較多鈣質及鉀質的膳食可幫助預防腎石復發,尤其足夠鈣質(成年人每日攝取量1,200毫克)更可同時預防腎石初發,惟無須服食補充劑,建議只須平日三餐加入含豐富鈣和鉀質的蔬菜及水果,即可同時吸收營養素和水份。高鈣蔬菜有紫菜、莧菜、小棠菜及蕃薯葉;高鉀的蔬果則包括有香蕉、橙、杏桃、哈密瓜、薯仔、菇類、豌豆、青瓜及西葫蘆(又稱為意大利瓜)。不過本身有鉀高的人士宜先徵詢醫生意見。

腎石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泌尿外科顧問醫生王明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