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不想子女有ADHD,但萬一患有,可以怎樣治療呢?原來是「有藥食」的。
舉個例子吧,和ADHD相關的腦功能問題,其中一種是因為患者腦前葉功能,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沒有那麼活躍,所以可以借助藥物將他們腦內的「多巴胺」提升,令腦功能也跟著提升,就有可能糾正小朋友專注力失調和衝動、過度活躍的問題。
家長聽見小朋友要食藥,都會擔心副作用,ADHD藥又有什麼副作用呢?現時較常用的ADHD藥物,已用了多年,一直以來副作用不多,對小朋友亦極少見有甚麼後遺症。以下可分享一個個案:
10歲的小明就讀三年級,在學校向來有很多問題,例如老師常投訴他上課時不專心,幾乎從未試過能夠集中精神超過三分鐘。小明媽媽表示,她每次都必須不斷重複指示,小明才能勉強完成一項工作。漸漸,小明在校內被標籤為「搗亂分子」,班主任更公開要求同學不要和小明玩,以免被他「帶壞」。所以,小明愈來愈不喜歡上學,也愈來愈不願學習。
最後,媽媽帶小明看醫生,被診斷為ADHD,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媽媽問了藥名,表示要考慮一下,然後上網搜尋藥物的副作用,又詢問網友意見等等,誰知愈問愈猶疑,其實這是因為,網上資訊本身對這問題都是一知半解。
幸好經過醫生再次解釋後,小明媽媽明白網上資訊未必準確,願意讓小明服藥。經過半年的治療,小明上學的情況得到明顯改善,能夠持續在課室集中精神半小時,老師亦明白他其實是有ADHD,而不是搗亂分子,同學亦重新接受他,跟之前情況比較大大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