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下稱「丙肝」)是一種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主要透過接觸受污染的血液或體液、性接觸及母嬰傳播而受感染。若沒有得到適當治療,患者有機會出現肝硬化,甚至患上肝癌。丙肝沒有明顯病徵,再加上過往丙肝藥物治愈率不高,診斷及治療率均不理想。
然而丙肝個案並不罕見,估計現時約有0.3%的香港人口患有丙肝。丙肝相關的肝臟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肝外併發症,為醫療保健系統帶來了相當大的負擔,並且隨着發病率的上升而增加。然而,大部分的丙肝感染者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狀況,所以有需要推行篩查。
找出及治愈丙肝帶菌者都是預防丙肝傳播的策略之一。丙肝個案大多集中在某些高危群組,所以「全民篩查」意義不大,反而應聚焦高危群組進行篩查,例如以針筒注射毒品人士,估計此高危一族約有85%感染丙肝。其他較高感染風險群組包括:曾輸入可能受污染的血液製品人士、曾以未被徹底消毒的刺針紋身或穿環的人士、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男男」性接觸者等。
有見及此,本港近年開始採用「微殲滅」(micro-elimination)策略,集中處理丙肝高危群組,將目標群組分解至更小、更易於管理,以制訂專門的護理計劃。其中一個例子是曾以針筒注射毒品的人士:他們大多害怕前往醫療機構求醫,懼怕不被主流社會接納,因而不容易主動或受勸說到醫院接受丙肝篩查,或按時到醫院覆診。
因此,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在社福機構「善導會」的支援下,以「社福醫療一線通」護理模式,成功為新界東區內曾以針筒注射毒品的人士,提供健康資訊教育、丙肝篩查、診斷、治療的一條龍服務。善導會社工以其專業幫忙關顧此高危群組,鼓勵及陪伴他們求診,成功邀請區內31名正接受美沙酮戒毒治療並且確診丙肝的人士,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丙肝治療,他們最終全部成功清除丙肝病毒。
特別關顧高危群組治療丙肝,能夠將傳播率降低,使許多人免於感染丙肝。據估計,如果消除注射吸毒者之間增加的丙肝傳播風險,則可在2018至2030年間預防全球約43%的丙肝感染新個案。現時,香港已採用「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作為丙型肝炎的一線治療藥物。8至12星期的療程,可以將9成以上的丙肝病毒感染「斷尾」,大大減低病人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及因肝病致死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