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預防勝於治療」是傳統智慧,對於心臟病來說尤其重要,因為2020年本港因心臟病死亡(大部分屬心肌梗塞)的人數有6,561人,死亡率較2019年上升6.5%。而曾患心肌梗塞的患者,再次發生心血管病變的風險也會較高。假設有一個方法,可得知每個香港人未來十年出現心血管病變的風險,高風險者立即作出積極預防,肯定有助減少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數字。

早前,香港大學醫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的團隊,聯同政府創新及科技局,以AI人工智能研發出「華人個人化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分數」,簡稱P-CARDIAC。它是一個全新的預測模型,只要輸入個人病歷,便可精準預測未來十年的心血管病風險,亦可根據個人需求和醫生商議,制訂個性化的預防方案。

類似的預測模型在全球其實有不少,但大多是以針對白種人的研究數據為基礎,對亞洲人未必適用。即使中國國內現有的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中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研究」(China-PAR),整合了國內多個中心的數據,包括腰圍、來自南北方、城鄉和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等資料,涵蓋15個省市共12.7萬人,由於當中涵蓋香港的數據仍相對較少,未必完全適用於本港。

P-CARDIAC則是針對港人數據而設,可以進行個性化預測,單來說就是「預測及預防」,即及早識別港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介入治療。

P-CARDIAC則是針對港人數據而設,可以進行個性化預測,包括:考慮個別患者的情況、預測結果會按時間發展而有所調整。簡單來說就是「預測及預防」,即及早識別港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介入治療。若能用於普查,長遠目標是可減少本港25%因心血管疾病導致早逝的個案,對市民健康非常重要。

本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人口老化勢必會導致心臟病個案增加,對未來的社會醫療造成沉重負擔。因此,本港極需有準確的風險評估工具,為市民評估心臟病風險(包括初次病發復發),然後根據個別人士的風險評分作出預防。期望P-CARDIAC可發揮最大的作用,為香港人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