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我的表妹剛剛上了一列火車,要去一個從沒有人去過的地方,儘管我和家人都不捨,也得送上最後的祝福。

新冠疫情走到了第五波,帶走了很多長者以及長期病患,我的表妹就是其中一個。回想起我和表妹的關係,從來都不算親密,更因為這兩年多的疫情,將我家和舅父家慣常的聖誕、新年的家族聚會,變成二人一桌,四人一桌,即使是可以走在一起,以往還會談談近況,這情形當然更少了。今次有機會聽著她的主診醫生訴說表妹一直以來的病情,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已很久沒有真正關心她,實說實話,我有時亦未必能做到,跳出框框看看自己。

我一直覺得表妹是一個很有藝術天份的人,記得當年我出書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邀請她為我畫書內的漫畫插圖。雖然我和表妹沒有特別互相關心,但我的媽媽和她的兄弟(舅父,表妹的爸)關係很好,所以在原生家庭的框架中關係是密切的。我和她性格大不同,例如她希望讓弟弟的出路建議很簡單隨心而行就可以,我卻認為應按他的天分為建議他的出路,各執一詞,雖然沒有激烈的爭拗,不過成了我倆之間的一根刺。

西方諺語中有一句” put oneself in somebody else’s shoes”說得很好,嘗試換在別人的角度想一件事情,了解對方的想法,結果可能不一樣。

很遺憾要在人走後才能對表妹加深了解。在喪禮上細表妹說著姐姐生前種種,為人如何率直自我,這刻我才發現原來表妹當年堅持弟弟喜歡就應該去做是源於自己的理念。回想之前與她在表弟出路的執拗再細心分析,其實為自己的夢想爭取並沒有錯,不顧慮現實環境也沒有錯。如果當時大家都少一點情緒導向,多一點理性點分析,就可以多了解對方了。

其實我們很多時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別人,始終觀點不一樣,歷程也不一樣,要真正理解對方其實一點也不容易。西方諺語中有一句” put oneself in somebody else’s shoes”說得很好,嘗試換在別人的角度想一件事情,了解對方的想法,結果可能不一樣。

就用這篇文章悼念表妹,願她安息,在另一個國度和她的爸爸團聚。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