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融合,已是大勢所趨,預計愈來愈多港人會到大灣區居住和發展。當然這種流動會是雙向的,當新冠疫情完結後,相信融合的步伐更會加快。然而,大灣區不同城市,尤其本港和內地城市,目前在疫苗的使用上仍有若干差異。
例如腦膜炎雙球菌,有多種不同型的血清群,香港一般用的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是可同時預防A、C、W、Y型的四價結合疫苗。但在大灣區其他城市,可能需要先注射兩次A型疫苗,然後再注射兩次A+C二價疫苗,才算完成接種。
以上差異只是一個例子,並不存在孰優孰劣的比較。因為,每個城市對疫苗的選擇,主要是根據本身的流行病學情況,而非根據產地、品牌,也不一定需要隨時引入最新的疫苗。但無可否認,大灣區的疫苗政策愈統一愈好,例如肺炎鏈球菌疫苗,應幾多歲開始打一針?如果各大灣區城市能夠統一,已經是不錯的起步點。

又例如乙型肝炎疫苗,本港自1988年開始為所有出生嬰兒接種,長遠以此減低乙型肝炎帶菌者的人口,繼而減少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的個案數字。目前,並非所有大灣區城市都有相同的做法,將來會否有共識,大家逐步發展至有近似的做法呢?
當然,疫苗政策也好,其他醫療政策也好,不同城市並不是「你跟我」或者「我跟你」,而是需要發展出共同水平。現時已有不少醫生進行大灣區整體醫療發展的討論,包括疫苗、中西醫藥的結合使用等等,長遠來說,都是對大灣區的融合以至大灣區整體醫療水平發展十分重要的課題。
